2 主导园区二次开发与城市规划协调调整举办城市通过统筹规划世博园区相关周边地区,整体协调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世博园区的带动作用。政府通过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和规划布局,按照世博园区内外区域特点,在考虑园区内整体化布局的同时,积极推动世博园区内外布局协调化、一体化,争取达到区域内外共生共荣的效果。很多世博园区选址在城市的郊区或落后地区,力图通过世博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而带动新城的建设。选址在市中心的世博园区,也会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已有的功能优势,并结合旧城改建,从而达到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汉诺威世博园区借助世博会带来区位和环境条件改善、知名度提升,逐渐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入驻,形成“地区优势中心”,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日本1970年大阪世博园区发展成为生态公园,主要集中发展休闲娱乐功能,起初园区所有设施设计没有考虑今后市政规划,后来经过重新规划和布局才使园区外配套环境较为协调。
3 主导园区后续开发引进多元开发主体,积极探索世博园区后续开发模式,参与园区的后续开发。
如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后,政府主导由安达卢西亚区域议会、塞维利亚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部共同成立“93卡图哈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世博后“卡图哈科技园区”。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和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后,政府依据土地规划法规成立由中央政府出资的半官方机构负责世博后的水岸再开发。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由州和市政府控股的德国展览股份公司负责世博会主会场三分之二场馆的后续开发。
4 主导国际交流合作及国际组织跨国总部集聚世博后举办城市继续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吸引国际组织进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布鲁塞尔。比利时布鲁塞尔曾于1937年和1958年先后两次举办世博会,会后布鲁塞尔政府通过积极政策加强国际交流和吸引大量国际组织进驻。目前有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也都在布鲁塞尔设立了办事处。此外,还有众多的国际会议也常在此召开,布鲁塞尔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之都”。
5 主导世博科技推广应用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世博会上的新技术的后期推广和应用。如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美国政府看到了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巨大潜力,首次设立独立的企业展馆,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大型汽车公司的生产流水线搬上世博,通过世博会大力宣传汽车产品,世博后又大力推进新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积极建设北美五大湖城市圈———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匹兹堡钢铁工业和托莱多玻璃工业等,美国逐渐取得了全球汽车产业的主导地位。
第四部分 世博后上海未来发展动力和潜力分析
世博会发挥了对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乘数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等多元效应,成为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后,上海已积累较大的总量规模,原有的大开放带来大合资、大投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亟须打造新的动力格局。随着上海更加深度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需求,世博后上海经济发展动力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产业看,钢铁、石化等高载能行业和房地产业动力减弱,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一)上海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弱化
1 产业动力分析:钢铁、石化等高载能行业和房地产业动力减弱当前产业动力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高载能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面对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不断攀升的商务成本和不断加大的节能环保压力,钢铁、石化等传统高载能行业在上海的发展空间有限。近年来,不仅外资和央企在上海布局高载能行业项目明显减少,本地现有企业也出现了向市外转移的现象,世博后这些企业的投资还将进一步加速向外转移。在本地产能难以大规模扩张前提下,钢铁、石化等产业将逐步退出基础动力行业序列。
二是服务业发展亟待培育壮大新增长点。目前,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不足60%,不仅远低于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且低于北京、广州等国内城市(纽约、伦敦三产比重超过80%,2009年北京、广州分别为75.8%和61%)。从内部结构看,信息服务、中介、文化、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尚未形成气候,第三产业增长对证券和房地产业的依赖较强。随着可开发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后房地产业将难再现前十年的超常增长,对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也将减弱。从证券行业看,股市发展与国内外环境和政策变化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不同市场对可上市企业资源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要保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 需求动力分析:投资动力遭遇瓶颈、出口贡献波动加大当前需求动力瓶颈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可持续”:
一是外需过度依赖局面不可持续。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告别“黄金繁荣增长期”,建立在欧美国家过度消费、东亚国家生产出口、资源国家输出能源“三角关系”基础上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将重振国内制造业并采取更加强硬的贸易保护政策,上海发展依赖的外需市场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而且即使好转也难以恢复高速增长态势。同时,新一轮汇率改革启动,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总体将以小幅、渐进方式升值,对国际议价能力弱的一般贸易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出口将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投资的强力支撑不可持续。目前上海的投资强度已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全市除崇明三岛外的5000平方公里土地投资强度已超过1亿/平方公里,今后要继续维持较高的投资增速难度很大。近年来,在筹办世博会的大背景下,上海投资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而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今后一段时间,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面临日益加剧的负债重、融资渠道少、土地指标缺乏、动拆迁难度大等障碍,新兴服务业和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硬”投资的依赖也低于钢铁、石化等重化工行业,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逐步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