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调整转型

一是将更加突出扩大消费的内需发展,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2008年支出法计算的GDP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8.6%(20世纪90年代曾高达60%以上)、43.5%、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52%和2%,投资的贡献率最高。未来三大需求的关系将有所调整,消费空间潜力巨大,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进一步提高。投资仍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但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出口在外需急剧萎缩的背景下,短期内不会出现此前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是将更加突出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过高。2002—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累计增长75%,超过同期GDP累计增长率7个百分点。造成资源高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重要原因是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偏低,没有把环境损害10转型和创新的战略抉择上海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成本计入价格。随着资源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以及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约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三是更加突出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传统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矛盾突出,而且也反过来抑制了内需的释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根据世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2009年的0.47,超过0.4为警戒状态,若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社会事业结构失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