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助越灭吴报仇怨(3)

范蠡为什么对吴国网开一面?

这再次表现了他的智慧。一方面,他相信顺应自然规律会成功,他多次说过此类的话。所谓顺应天地人三道,其中“人道”即重“人事”,包括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不与吴决一死战,可以避免人员大量伤亡,这是范蠡人性化思想的反映。另一方面,在范蠡心中,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帮助勾践灭吴,但他要等时机更成熟的时候,现在已经教训了吴国,见好就收吧。

实际上通过这次进攻吴国,越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由一个臣服于吴国的国家变为打败吴国,吴国求和,至少已和吴国平起平坐了。先出了这口气,后面再走着瞧(《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回到越国后,范蠡将他的想法又对勾践作了详细说明。他说:“发动战争时,要顾及天、地、人三方面的条件。处在‘阳境’时亦集结最大力量拼命一击;处在‘阴境’时则要尽力充实自己的人力和物力,避免自己被削弱。掌握主动权时,要奋力攻击以彻底击败敌人,主动权在敌人一方时,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尽量保持住所有的力量,这是战胜敌人的关键,懂得这种天道的规律,就可以把握时机取得胜利。”

再说吴王夫差。他自黄池归来后,见到国都残破,民力不振,想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不由懊悔错杀了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伍子胥。他在都城东南的大江边设祭坛祭祀这位忠贞刚正的大臣,当地人民也建了一座伍子胥祠堂。

夫差的做法虽然表明他的悔悟,但也很难挽回吴国的损失。

就在这时(前480年)楚国看到吴国力量衰落,乘机大举进攻吴国。夫差组织队伍奋力抵抗,勉强阻止了楚军的进攻。吴国力量再次遭到重创。这让越国很高兴,因为吴的削弱,为进一步伐吴造成了机会。

前479年,吴国又发生了灾荒,夫差派人到越国请求援助。越王勾践没有答应。这时文种认为伐吴时机已经成熟,应快些出兵,打败吴国。勾践心里同意文种的意见,但是还想听听范蠡的意见。只见范蠡面带微笑并不答话,根据以往经验,勾践感到范蠡并不同意出兵,听范蠡的没错!勾践没再说别的,还是继续演练士兵,准备物资,作好战备。

经过充分的准备,公元前478年春天,范蠡终于同意越军出兵伐吴。3月,越军进入吴国境内,吴王夫差赶忙调集军队抗拒,在笠泽(今吴淞江)两军相遇。当时吴军在江北,越军在江南,夫差和勾践都亲临前线坐镇指挥。越军的总策划者是范蠡。越军与吴军作战三次,均取得胜利。最后吴军表示求和,越军撤退。

笠泽大战后,越国力量已逐渐超过吴国,前476年冬天,范蠡认为和吴国决战的时机到了。于是率大军出发,经过大战,击溃吴军,吴军退回城内,越军将都城团团包围。

越军对吴国都的围困,前后经过了三年的时间,从前475年11月到前473年10月。吴军在城内将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老百姓也无法忍受,“吴师自溃”(《国语越语下》)。最后城门都无人把守了(《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于是范蠡命令攻城,越军轻而易举进入城中,吴国都陷落。

越军攻城之时,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带领一些大臣和残兵逃到了都城西南的姑苏山上避难。勾践闻讯,率三千军队,把姑苏山包围。吴王夫差无计可施,只好派王孙雒到越军求和。勾践想到吴王后来对自己还不错,心有些软,想答应吴国的要求。范蠡见状,连忙劝谏,说:“当年会稽山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而吴国没要;现在,天把吴赐给越,越国难道可以逆天之命而不取吗?我听说,圣人能够成功,况且大王每天都惦念着复仇的事,并为此策划了20多年,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如今机会来了,你却要放弃,这就使形势逆转,难道你忘了会稽山被围的耻辱吗?”

范蠡的一席话,说服了勾践,勾践说:“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答应他们,但有些难以启齿,我看还是由你来处理吧!”

于是范蠡见王孙雒,对他说:“此事君王以全权委托我处理了,我看你还是回去吧,不要让我得罪你。”王孙雒只好回去向勾践汇报。王孙雒走后不久,范蠡也没有向勾践请示,就果断下令,攻打姑苏山!已经疲惫不堪的吴军顷刻崩溃,夫差被捉。

勾践对夫差不忍动刑,想给他留条活路。对他说:“我打算将你安置甬东(今舟山岛),并赐你夫妇二人三百户人家,服侍你们安度晚年。”

夫差自认为没有脸面活下去了,便推辞道:“上天降临灾祸于吴国的时间,不早不晚,正在我在位期间。如今宗庙已毁,国家已亡,吴国已被越国彻底征服,我老了,已无法侍奉大王了!”

夫差又想到被误杀的伍子胥,感到没脸到地下见到他,就用一条大巾覆盖住自己的脸,自杀而死。

这一年是前473年11月。自前494年越国在会稽山被围困以来,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渡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