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雍正是荒淫的皇帝。雍正皇帝在位13年,一共留下1000多万字的批注。这是什么概念?他还要召开会议,接见大臣,处理军务,你说他什么都可以,但是他不可能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因为,泡妞也是需要时间的,雍正没有这个时间。
还有就是雍正即位,说他篡改了诏书。民间传说,本来诏书写的是“传位十四子”,被他改成“传位于四子”,把“十”改成“于”。到底当时的诏书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一直有争议。但是后来研究发现,“传位于四子”,我们按照今天的阅读习惯,毛病不大,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按照清朝正规的文件书写,应该写成“传位皇四子”,加上一个“皇”字,诏书就不能改了;再有,就是这个“于”字,当时民间书写可以,在正规的文件里面是不用这个字的;还有就是当时的文件都是满汉合璧书写的,不可能只用汉字一种文字,你可以改汉文,但是改不了满文,这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出来的东西,所以,雍正篡改诏书只能说是民间传说。
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雍正并不是一个坏皇帝,相反,他是一个勤政皇帝。
雍正每次接见大臣,只有三个。这三个人是全国县级以上的干部,也就是说,县令以上的干部,他都会接见。而且接见的时候,不仅仅是听他们汇报工作,而且要具体说出那个地方的情况,风俗人情,要说得非常详细,我们现在恐怕也做不到。并且雍正把被接见的人划分等级,一共分为六个等级,“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中下、下下”。这个东西是不是任免的依据呢?不是。这只是雍正个人的看法,这个等级划定,不是给大臣看的。而且这个评定可以更改,比如,这次给你划等级,“此人中下等”,等下一次,再见雍正,他感觉上次的等级不对,就会修改,加上批注,“上一次他是因为患了感冒,精神不济所致”,看来,应列为中中等。这个东西,绝对不往吏部发送,只作为心中的印象,而且往往一边接见,一边记录。
他对各地方的情况都很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呢?在康熙年间,如果说一个督抚,要革职一个县令很容易。到雍正年间,就不是这样了。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督抚给雍正上了一道奏折,说某某地方的县令不称职,请求将他革职。前两次,雍正都没有理他,到了第三次,这个督抚在奏折里说,“我已经把他摘牌子了,把他拿掉了”。雍正恼了,在朱批上回了一句:“此人与尔有何仇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要求立即晋升他为知府。读雍正的朱批御语让人感觉非常痛快,虽然他经常把人骂得狗血淋头。有人说,雍正的朱批御语是“天下第一痛快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看到的雍正,就是这些朱批留给我们的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却背负了200多年的恶名,说他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一共是十大罪状。实际上这十大罪状,雍正活着的时候都已经看到了。大家都可以想象,雍正这个人极为争强好胜,他希望通过这样勤奋的工作,能够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但万万没有想到,他这边在认真工作,那边却把他说得一塌糊涂。就是一些专门写书骂他的人,他也没有杀,而是留下他们,让他们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还出版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专门说当时宫廷里面的一些事情的真相。大家都说他假,因为都认为封建皇帝不会说真话。事实上,《大义觉迷录》就是因为太真实了,以至于都没有人敢相信它是真的。在这本书里边,反映了当时很多属于绝密的东西,这些东西对皇家来说,根本是不应该泄密的,就是在雍正死之后50年之内,都应该保密的,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写出来了,而且作为必读书来发行。乾隆皇帝即位以后,觉得这些书,有损皇家的体面,就把它收回来了。雍正在位杀人不多,即便是“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样的文字狱,本质上也是为了清除政敌。
雍正这个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工作狂,但是从他的个性来说,他比较刻薄,说话尖酸,要求工作人员不停地工作,训斥人的时候不留情面。所以雍正的性格里面有些也很烦人。在追讨国库欠债的时候,有一个很清正的官,就差一两二钱银子没有还,雍正就在邸报上,左一条右一条反复发布。一两二钱银子,是个官基本上都能拿出来,就为了这么一点东西,他一直追查不停;有一个人被罢官,雍正命令百官写诗送行,写骂这个人的诗,让他灰溜溜地离开北京。他还亲自写字“名教罪人”,让他挂在门口。说如果你没有挂,还要追究地方官的责任。杀年羹尧的时候,年羹尧最终乞命说:我才40多岁,还能再为主子出一把力,我能不能重新回来,发挥余热呢等等。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