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贩”(2)

“其实我们每次去都不打‘招聘’的牌子,而是叫‘工程院宣讲会’。这是人事部门的要求,他们希望我们不要太明目张胆地跑去‘挖墙脚’。”张宏江笑道,“其实微软总部并不介意我们‘挖墙脚’。我们当初只招几十个人,而微软在美国有几万名工程师。再加上,总部很支持微软在中国的发展。”

工程院在美国的宣讲内容和在国内高校的演讲内容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介绍工程院的来龙去脉、工程院的历史和对工程院的明天的展望。而针对在美国的华人工程师,在演讲结尾,张宏江还会向他们展示北京的照片,介绍到北京可以吃到什么样的美食,以及北京的生活环境、休闲方式等。

尽管张宏江和林斌说得绘声绘色,听众们也流露出无限神往的表情,但真的要让这些大多数已经在美国安家的华人工程师们搬到中国,并非易事。

从2003年年末到2004年年初,全球的科技行业正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的灾难中复苏,美国硅谷逐渐恢复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刚刚经历了一场行业震荡的IT精英们也更倾向于保住目前稳定的工作。

“人家很难信任你。”张宏江说。到中国做软件?加入一个成立未满周年的新机构?对身处美国的IT精英们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吸引人的好主意。

但也有一些不那么“安分守己”的工程师对工程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大金刚”之一的萧圣璇就是在听了张宏江的宣讲之后动了心,当即只身前往北京探个究竟的。

“我们那时候到总部,只要看到亚洲面孔,或者在通邮件的过程中发现名字像华人,又是一二线经理的人,就主动去约谈。”张宏江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自己像得了强迫症,遇到华人经理就两眼放光,谈了觉得合适的就逮住不放。

张宏江和工程院的伙伴们惯用的招数是:先和这些华人经理谈,如果双方都觉得靠谱,就约对方吃晚饭。“记得叫上你太太。”他们通常会加上这么一句。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太太们不同意的话,这些华人经理搬到北京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我们花了很多工夫去做太太们的思想工作。”张宏江笑道。

前文提到的Tuan Tieu就是被张宏江“相中”的一名越南华侨。当时他在硅谷的另一家软件公司做软件测试经理,而他的太太是早期从中国大陆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侨,也是一名软件测试经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