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本书历经3次再版。第1版出版于1986年,第2版出版于1990年,第3版出版于2000年。对于期间收到的读者反馈及积极的评价,我们非常高兴。这一全新第4版新增了最近10年提出的一些新想法、新观念,以及最新的企业案例。由于本书1986年版和1990年版的基本结构和编排已为企业家、创业型企业的管理者、MBA学生、风险投资者及银行家们认可,因此第4版仍延续了这些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在自身的新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更新内容和提升品质,使本书在新的时代里更具阅读价值。

创业型企业与管理规范的企业

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创业型企业向管理规范的企业的成功转型。有些人会认为既然我们倡导创业型企业必须实现转型,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创业型企业持否定态度。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钦佩创业者,不仅因为作为个人来讲,他们将自己的前途赌在某个创意之上,而且因为他们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引领未来的先锋。我们认为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必须给予保护。企业在寻求新机遇和在新产品和新流程的创新方面必须要始终坚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过,在企业成长的某些阶段,仅有创业精神是不够的;企业的本质必须有所变化,管理企业的人员也必须随之变化。

“创业型企业”这个术语本身同原意相比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意义。就传统意义而言,创业者是指创立企业的人,创业型企业是指以前不存在而现在创建的企业。而在今天非正式的用法中,“创业型企业”似乎带有某种管理方式的意思。它暗含着一种非正规的管理方法或者企业管理的整体缺失。由于很多起初成功的创业型企业好像缺乏正规系统、工作程序或组织结构,许多人经常错误地认为这些东西并不是成功企业所必需的。这种理念,不管是否明确,大多表述如下:“既然我们起步的时候没有规范的体系和工作程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显然我们并不需要它们。”此外,有人指出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这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将规范的体系和工作程序发展到了极致,而陷入了官僚作风的泥潭。随之得出结论:拥有规范的体系、工作程序和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企业的劣势。以上两种观点尽管有着某种不可否认的吸引力,但却过于简单化。

虽然拥有明确界定和规范的企业管理系统及程序,通常并不是创业企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但是我们坚信(同时将会在整本书中论证)如果企业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做到持续成功发展并有利可图的话,那么开发某些系统和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尽管许多企业确实受制于自身的官僚体系,但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拥有规范的系统和程序,而恰恰是由于运用这些系统的方式不当。此外,诸如康柏电脑(于2002年与惠普公司合并)和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这样的一些公司,实际上从创业开始就是进行规范管理的创业型企业,正是这种规范管理使它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