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走出接班人的困局
皇位继承人的确立,是贞观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此事关系到唐太宗君臣开创的贞观之治能否继续维持下去,也涉及到众多大臣的政治命运。两个互不相让的儿子,一个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确立的太子,一个则是和自己最为气类相投。规矩与爱憎,情感与理智,唐太宗如何作出抉择呢?最终的结果是,他选择了第三者。记载到国史上的理由很人性,因为只有立第三者,才能把所有儿子都保全。而回到历史的现场,我们会发现,唐太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其实经过非常艰难的选择,甚至留下了让后人难以捉摸的踞床拔剑的痛苦一幕。
1、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
大唐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日,太上皇李渊在生活了整整六年的太安宫去世,享年七十岁。李渊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为“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当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葬。
按本朝丧礼,皇帝去世,继位之君要为之服丧三十六日。这是自汉代以来的制度,以日代月,象征古礼所谓“为君斩衰三年”之制。
国丧期间,宫中少了往日的热闹,多了一份肃杀,望去满眼都是飘飘的白色。
“父皇这一走,朕突然寂寞了好多。”静立在太极宫寝殿窗前的李世民,眼望远方,语调中充满了哀伤。
“陛下不要太悲伤了,保重龙体要紧。”长孙皇后自己也很伤心,可还是尽力劝世民。
“朕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可这事情真来了,一时间却有点回不过神来,毕竟从此就天人永隔了。”最后一句,世民已经哽咽。即使是天子,也不能避免丧父之痛。
“朕与父皇,有太多复杂的感情啊。当初与建成争夺储位,朕何尝没有埋怨过父皇?玄武门一役,对父皇又怎能没有愧疚之情?其实朕登基这些年来,心中一直是有股劲儿的,是要做给父皇看的,是要向他证明自己的啊。可是无论怎么样,他都是我的父亲,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眼泪早布满了李世民的脸颊。
“臣妾都明白,都明白。”长孙皇后轻轻抚摸着世民的后背,她的泪水也滑落下来。可是她知道现在是李世民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她一定要坚强。
“朕这两天回忆起了好多往事,不用上朝理政,脑子就清闲下来。想起小时候父皇带我们几兄弟玩的场景,不由得就感叹世事变幻无常。”虽然李渊有遗诰,让李世民照常处理军国大事,可李世民还是坚持守丧,将国家事务交给了太子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