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节:捌房谋杜断(8)

因此,太宗即位后就“思革其弊”。从贞观元年(627)开始,由房玄龄和杜如晦主持省并州县的工作,以改革这种不合理的行政区划。

根据两《唐书》的不完全统计,太宗自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三年共废省了152个州府,其中尚未包括贞观年间置、贞观十三年以前就废除了的州及羁縻州。调整之后,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也有利于地方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同时,为了有效地统治广大州县,贞观元年,在省并州县的同时,还在地方设立了“道”制,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县称为道。贞观设立的道并不是实体化的地方行政单位,而主要是以监察为目的。中央以道为单位,派出官员巡查州县,考察刺史、县令是不是忠于职守,有没有不法行为,优秀者提升,不肖者贬官;同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有灾害及时救助。通过派遣使者分道巡察州县,中央对地方情况有了更全面准确的了解,自然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统治。而设置十道、创设地方监察区划的工作,作为军国大事,也必定离不开房杜两位宰相的总体规划和全局领导。

当然,房杜二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有才能,有能力胜任本职工作之外,还得益于太宗的用人得当和他的用人不疑。

结合制度背景仔细分析太宗的人事安排,就能够发现太宗对房杜二人是多么了解,他用人是多么高明。如上所述,中书省主要职责是出谋划策,正可以发挥房玄龄善谋的特点;而门下省负责国家大政的决定审核,与杜如晦能断的性格吻合,“房谋杜断”在这种体制下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太宗的这种布局,使贞观初年许多政策的制定及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顺利实现,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贞观三年(629),房杜分任左右仆射,太宗对他们说:“两位爱卿担任仆射,要多为朕访求贤才。听说你们每日要处理各种公文上百件,这样哪有时间去选拔人才呢?自今以后啊,小的工作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干,大事你们再过问,多抽时间为朕挑选国家栋梁才是。”一番话点出了房杜的关键任务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指导了他们的工作方向。

另外,太宗还对房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贞观三年,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了一篇《拔士论》,文中指出一个人不可以担任数个职务,暗中其实是讽喻杜如晦等任职太多。太宗看了说:“玄龄、如晦不是因为有功才受到重用的,而是他们的才干确实可以助朕治理天下,师合难道想以此文来离间我们君臣吗?”下令将陈师合发配到岭南去。

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留守京城,处理日常政务。并准许玄龄不用奏请批准,就可以直接拿主意,处理各种军国大事。在这期间,正好有人上访,声称要秘密告发一个人。

玄龄接见了他,问:“你声称要告发一人,那人是谁?”

回答说:“就是你房大人。”

房玄龄看着此人,想了一会儿,径直走出屋去,吩咐侍从:“派人将他送到皇上那里。”言罢便拂袖而去。

却说太宗听说留守房玄龄送来一个告密人,眉头一皱,很不高兴。一边命人持长刀站在旁边,一边叫那人进来。

“你想告发的人是谁?”太宗盯着他,问道。

“回皇上,是房玄龄。”

“果然是这样。”太宗自言自语,然后回头对持刀的侍卫:“拉出去腰斩。”

“陛下,还没有听草民要告什么啊,陛下饶命啊!”告密者脸色大变,连声求饶。

太宗也不理他,挥一挥手,让人将他拖了出去。

几日之后,玄龄收到太宗的来信,责怪他如此不自信,称“再有这样的人,你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因为与自己有关就有所顾忌。”

太宗对房杜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也是太宗自信的一种表现。君臣都如此优秀,也难怪后世常称贞观时期是君明臣贤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