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迁都是一件大事,不能说迁就迁,要考虑各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财政也不富裕,而且北有突厥,南有江南的陈朝,还得准备军事战争,再搞这样大的工程建设,大臣也好,老百姓也好,能不能接受呢?
隋文帝不是一个任性的昏君,他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皇帝,不希望落人褒贬。所以,尽管很想迁都,但还是非常犹豫。不过,犹豫到开皇二年的六月,终于出现实质性进展了。怎么回事呢?
文帝不是有两个最得力的大臣,一个叫高颎,一个叫苏威吗?开皇二年(582)的六月,文帝就把这两个人找来商量了。商量了半夜,也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只好散会了。
可是,第二天早晨上朝的时候,著名术士庾季才就上了一个奏章。他说:"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天地都在暗示一件事:我们该迁都了!看了他这个奏章,文帝什么反应呢?
按照《通鉴》的记载:帝愕然,谓颎、威曰:"是何神也!"这也太神奇了吧,怎么我一想迁都,上天就来凑巧呢?那么,是不是真有这么个神奇的天象呢?这倒不一定。
当年,杨坚刚刚当上辅政大臣的时候,不是向庾季才打听过天意吗?庾季才说了一句最老实的话,他说:天象精微,我也说不好,但是,就算上天不支持,您难道还能退回去不成!那个时候,他承认看不懂天道,这个时候,怎么又懂了呢?所以,这所谓的天象,恐怕只是一个说辞。
问题是,既然所谓天象不一定存在,庾季才怎么就在这个时候恰如其分地拿出这么一个奏章呢?很明显,有人给他暗示了。谁呀?高颎和苏威这两个宰相。这两个人知道皇帝想要迁都,但是又犹豫不决,所以就跟庾季才打了招呼,让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皇帝打打气。
但是,光有天象还不行,更重要的是人的支持。这时候,老臣李穆出面了。
李穆是所谓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三方叛乱的时候,李穆支持杨坚,对于杨坚赢得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杨坚当上皇帝之后,也投桃报李,给李穆安排了太师的荣誉头衔,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是,这毕竟是国家最高官职,正一品,比宰相还高。
不光让李穆当一品大员,隋文帝把李穆全家都照顾到了。他们家当五品以上官的就有一百多人。
按照当时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上朝的时候就可以拿着象牙做的笏板了,李家的笏板如果放在一起的话,能堆满一屋子。这在中国古代可是难得的荣耀。要知道,唐代名将郭子仪富贵寿考,七子八婿都当大官,也不过是满床笏,李穆比他威风多了!皇帝这样给面子,李穆也得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啊。
现在,皇帝需要有人带头表态,李穆当仁不让。所以,庾季才上书之后没两天,李穆也上书了。他说:
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有存焉。始自三皇,暨夫两汉,有一世而屡徙,无革命而不迁。曹、马同洛水之阳,魏、周共长安之内,此之四代,盖闻之矣。曹则三家鼎立,马则四海寻分,有魏及周,甫得平定,事乃不暇,非曰师古。…… 伏惟陛下膺期诞圣,秉箓受图,…… 变大乱之民,成太平之俗,百灵符命,兆庶讴歌。…至若帝室天居,未议经创,非所谓发明大造,光赞惟新。自汉已来,为丧乱之地,爰从近代,累叶所都。未尝谋龟问筮,瞻星定鼎,何以副圣主之规,表大隋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