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矫诏杨坚辅政

刘昉他们为什么要伪造遗诏?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佞臣。

当初,周宣帝为了提高皇权,拼命打压老臣、宗室,起用没有太深背景的新人。刘昉和郑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凭借东宫佞臣的身份,当上了御正、内史等皇帝身边的侍从角色,成为周宣帝的心腹。

这样的人固然对皇帝言听计从,不会威胁皇权,但是,凡事都是有利就有弊,他们也有弱点,就是政治立场特别不稳定。他们在朝廷本来没有什么根基,能够坐到这个位置全凭当朝皇帝的宠信,所以,他们的政治抗压力也特别薄弱。他们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周宣帝去世,他们这些所谓先帝幸臣在新皇帝手下肯定不会有好结果。

怎么才能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拥立一个新的当权者。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了。周宣帝不行了,他们不是负责起草遗诏吗?那就选一个他们满意的人好了。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选杨坚?三个原因:

第一,杨坚有权力,有威望,让他辅政,大家基本可以接受。

第二,杨坚平时跟他们关系不错,特别是跟郑译还是太学的同学,算是自己人。既然自己说了算,何不选一个自己人呢?

第三,按照一般的政治原则,辅政大臣通常都得是宗室,不会落到杨坚这个外戚头上。正因为如此,如果自己矫诏让杨坚辅政,杨坚才会格外感恩戴德,这当然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就这样,两个人商量好之后,就假托宣帝命令,召杨坚入宫侍疾。

杨坚不是谎称足疾,在家养病吗,现在忽然听说让他进宫侍疾,杨坚吓坏了。他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入宫侍疾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不是他迁延不去扬州上任,皇帝生气了,骗他进宫,要杀他呢?还是皇帝真的病了呢?一边心里打着鼓,一边机械地往前走,忐忑不安地进宫了。

经过宫中永巷东门的时候杨坚正好碰到术士来和。这个来和当年不是给杨坚看过相吗?还说他有帝王之相,跟杨坚关系不错。另外,此人跟皇帝关系也不错,经常出入宫廷,是个"小灵通"。

看见来和,杨坚就像捞到救命稻草一样,赶紧问他:"我无灾障不?"我去会有灾难吗?来和刚从宫里出来,当然知道了几分情况,就微微一笑,说:"公骨法气色相应,天命已有付属。"从您的骨法气象上看来,您有当皇帝的样子,天命已经有嘱托了。听来和这么一说,杨坚这才稍稍放下心来,进宫了。

杨坚一进去,刘昉和郑译马上就对他摊牌了。他们说:太上皇快不行了,没留下什么政治安排。我们想要替他起草一份诏书,让你给小皇帝当辅政大臣!听他们这么说,杨坚是什么反应啊?

根据《通鉴》记载,杨坚"固辞,不敢当"。坚决推辞,说自己当不了。那可能有人就不明白了,杨坚不是一直有野心吗?现在,天上掉馅饼,让他当辅政大臣,他怎么还要推辞呢?是不是装样子,三让而后受之?

不是。要知道,古代所谓三让而后受之一般都出现在当权者胸有成竹的情况下,让与不让只是一个程序问题。但是,杨坚此刻可没有这样的把握。周宣帝眼看不行了,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激烈争夺权力,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他怎么敢随便推辞呢!

那他为什么还要推辞啊?很简单,他没什么心理准备。要知道,虽然杨坚一直觉得周宣帝活不长,但是,毕竟宣帝才二十二岁,他也没想到周宣帝会这么快就死。现在事起仓促,谁知道刘昉、郑译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杨坚可是个老成持重的人,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他决定先推辞一下。

问题是,他这样一推辞,刘昉他们可难办了。本来,他们假托圣旨,请杨坚辅政,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杨坚要是不领情,这不是把他们装进去了嘛!所以,现在一看杨坚推辞,刘昉急了,他说:"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你要干就干,你不干,我干。

杨坚一听他说得这样诚恳,也就放下心来,赶紧说:那还是我来吧。就这样,因为周宣帝暴卒,也因为刘昉、郑译等人的帮助,杨坚突然咸鱼翻身,从一个备受猜忌、性命难保的倒霉蛋一跃成为北周辅政大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