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8)

坐在环型会场第一排的,是中国主管汽车工业的重量级官员和行业专家,其中有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自然,还有这场研讨会的对象---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在会场正面的上方,"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的大红会标十分醒目,而在窗外的大街上,则是由各种世界品牌轿车组成的滚滚车流,与以往不同的是,已经可以看到有相当数量像吉利这样的中国品牌轿车在其中闪现。

"中国汽车工业的强盛之路",这个曾经令中国许多汽车人满脸尴尬、避之犹恐不及的话题,当天成了整个研讨会的主旋律。所有与会官员和行业元老耆英,都对"吉利现象"予以充分肯定,有的甚至达到了赞美的程度: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吉利这样的中国自主开发企业所推动的;从吉利这些自主开发企业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

这些年来,李书福念念不忘的是"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在成功实现自主造车的同时,吉利及时跟进轿车核心零部件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吉利逐步建起了一支强有力的研发队伍,为吉利汽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在宁波基地下线。2004年,填补国内空白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问世。2005年,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箱研制成功。2006年,中国第一台CVVT发动机在宁波基地正式投产……

是是非非·自主创新·鲶鱼兵法

2005年5月,吉利借壳成功在香港上市,一位汽车分析师评价说,"李书福俨然一个深谙资本运作的高手。"

然而,李书福对此并不认同。"其实,我更看重的是管理。"他说,吉利作为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础管理的建设与完善。要想与国际汽车巨头竞争,吉利在管理上就必须有所规范和创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做到公开透明,让全社会都来监督。"

当初吉利汽车生产不成规模,好比"散兵游勇",但随着产量和销量迅速增加,吉利正在变为汽车行业的"正规团队",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李书福多次谈到,吉利的管理理念:既要让每一个员工充分感受到吉利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真切的以人为本,又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游戏规则的刚性与无情,从而保证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维护规则,并且通过强调执行的严肃性,培养高效的执行精神和执行团队。

2002年以前,吉利的决策经常是李书福一个人拍板。但是现在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并设立发展战略委员会、合同评审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生产安全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作为经管会决策的支持系统。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规避很多风险。比如,在自动变速箱的项目上,李书福希望搭载吉利自动变速器的产品在2005年5月就投放市场,以便让路桥工厂尽快产生效益。但经营管理委员会认为,吉利自动变速箱是全国唯一自主开发的,投放前必须进行充分试验与验证,做到100%把握。李书福最终做出妥协,直到当年11月自动变速箱才开始上市。

在当今中国商界,李书福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固执全国闻名。他涉足的每一个产业,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方方面面的责难。

世界上有很多足球俱乐部名闻天下,他认为吉利进军足球事业,是一个发展契机。2001年初,吉利集团与广州足协签订合同,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队,这本来是吉利集团销售公司一种商业选择。然而,随着吉利足球队冲A失败,形势急转直下。2001年10月,吉利集团宣布退出中国足坛,为期30年的合同运行了8个月即宣告中止。他说:"我之所以不招人喜欢,是因为我做的事总在揭别人的短。我造汽车,就揭了国企垄断车市价格虚高的短;我不玩足球,又揭了足坛黑哨的短。我总在想,如果我做的事是为了我的事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让一小部分人来指责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