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6)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吉利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第一辆由民间资本、中国人自主开发设计的汽车终于呱呱坠地!

这一天,临海大街上挂满了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李书福穿上西服,打上一条红色领带,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

8点到了。9点过了。已经快10点钟了。没有一个人来。老百姓不认识吉利汽车,领导都在各处忙着呢。吉利汽车,无人喝彩。李书福没有难过,他只是心里在流血。

"开始!"他高喊着,吉利豪情下线。

"书福,我来了!"李书福回过头,看见一个女人出现在车间门口。她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的坐骑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到了临海。李书福不知是激动还是委屈,两行热泪"刷"地流了下来……

就是在这种几乎被所有人冷落甚至嘲弄的氛围中,吉利走上自主造车的艰难征途,开始了"拓荒之旅"。

车子下线后,当时的吉利集团召开全国订货会,请全国各地经销商来看。但一辆车也没有卖出去。李书福没有气馁,卖不出去就改,直到能卖出去。

1999年,宁波开发区的一个日资企业破产,腾出300亩地。时任宁波市委书记是从台州调去的,便邀请李氏兄弟到宁波搞汽车。1999年8月,宁波美日公司在北仑港畔打下了第一根桩,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辆美日汽车驶下生产线,历时才9个月。1999年,吉利生产汽车1600多辆,几乎都卖出去了。随后,吉利的汽车销售量一再跃升。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

至此,吉利控制了临海、宁波和上海浦东3个汽车生产基地,完成了吉利进入汽车工业的基本战略架构。3个基地各有各的车型(豪情、美日和华普),档次依次提高,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个共同点:原型车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靠钣金工敲出来的,图纸不全,更没有数模。虽然如此,但李书福豪情不减。例如宁波基地生产的一个车型叫"优利欧",据说此名为李书福本人所取,其意为"优于夏利与赛欧"。于是,吉利初步形成一个不同车型档次的生产布局。

当吉利今天已成为在市场上拥有好几个不同车型的高速成长企业时,我们很难不去问吉利第一款车的设计师是谁。回答很简单:钣金工!实际上,由于"豪情"样车是手工敲出来的,所以它的图纸是在投入批量生产好几年之后才被后来加入吉利的专业技术人员补齐的。说来也怪,虽然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生产出来的车毕竟通过了国家强制性安全检查。

实际上,李书福造汽车并非单枪匹马,而是得到一大批当初追随李书福干摩托车的配套民营企业的支持。吉利在进入汽车工业时,为吉利摩托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继续跟进。这些企业不仅投入资本,同时以分工合作、分头攻关的形式为吉利汽车生产主要的零配件,不仅帮助吉利生产出汽车来,同时还成为吉利汽车低成本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吉利集团逐渐通过与配套商建合资企业的方式来掌握零部件的供应。事实上,台州近几年来已经发展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而台州产的零部件的价格只是进口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早在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的时候,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失败的机会。"

从开始造车的第一天起,李书福就从没间断地在各种场合发出类似呼吁。但是这几年来,国家的产业政策就像城堡大门一样,严丝合缝,李书福以身躯一次次地撞击,城堡也没有透露出接纳这个外来者的意向。在生产权方面,吉利这两年来没有任何实质性收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