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吕济民:阅尽沧桑不失儒雅高洁的文博泰斗(1)

1998年暮春,与屠岸在革命斗争中相识、结合、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章妙英因身患淋巴癌撒手人寰,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从诗人的爱情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妻子真挚、绵长、执著的爱情。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诗人屠岸走出悲痛的阴影,着手将爱人的诗歌遗作编辑成书,分赠亲友。屠岸又把他和妻子(笔名方谷绣)合译的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交给一家少儿出版社出英汉对照本。

译诗凭悟性,写诗凭灵感。问到屠岸有什么创作计划。屠岸说:"我不能订创作计划。搞翻译是可以订计划的。虽然搞翻译也需要悟性,但是它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可以订计划;而写诗是要凭灵感的。即使再专注地投入也未必能获得灵感。"离休后,屠岸依然每天伏案工作六七个小时,进行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有时几个月不写诗,有时思想忽然有所触发,就有了诗。我常常在床头搁好纸笔,一有灵感就记录下来。有时因为没有准备纸笔,没有记下,过了一些时候,会把想到的东西忘了。"屠岸说,"写不出来时不硬写"是他写诗的座右铭。年至耄耋的他依然保持丰沛的诗情,诗篇充满激情又内蕴深邃。

屠岸比喻自己的心境"深秋有如初春",那是红树黄花浸透了的丰盈、成熟和沉淀之后,诗人的一颗赤诚的童心和春日般的诗心仍旧在给人们带来鲜活的感动。他开玩笑说,如果上帝再给他十年时间,那么他的诗歌创作的生命将更加充实。据他透露,他的一本新的诗集《夜灯红处课儿诗》不久将面世。

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小说、散文、戏剧等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屠岸都读。他说:"文学以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著作。对读书,我的缺点是广泛涉猎,精读少。现在年龄大了,精力不如过去,但还是每天都要尽量读一些书,不然就要落后于时代。"

吕济民

阅尽沧桑不失儒雅高洁的文博泰斗

吕济民,著名文博专家。1928年11月出生于安徽潜山,1961年2月副博士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图书馆学院。历任文化部群众文化局、政治部科长,国有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处长,文化部群文局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北京故宫博物院代院长等职,出任过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主席及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委员。现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人民政府三峡文物专家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顾问、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会长。系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和吉林大学考古系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北京文物赴雅典展出归来汇报展上,一件上绣五爪金龙的雍正龙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虽然这件龙袍历经300余年历史,但依然金光灿烂,像新的一样。这是怎么回事?现场一位华发满头的文博专家解释说:"这件龙袍不褪色的秘密,在于上面的金龙是用纯度99.9%的金丝绣制的,所以依旧耀眼夺目;而其他彩色的部分,是用不同颜色的孔雀羽毛织成的,避免了矿物颜料漂染后的丝线易褪色的问题。这样一件龙袍,从量尺寸,到最后由工匠完成,至少需一年时间,耗费工料之巨难以算计,堪称无价之宝。"

这位为观众揭示雍正龙袍不褪色之谜的长者就是著名博物馆专家、文物保护专家吕济民。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失眠了

吕济民原本是学师范教育的,曾在中学任教一年,并当过安徽省巢县烔炀文化馆馆长和县政府文化科长。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向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10年规划。"1956年初夏,安徽省文化局通知我去合肥,到达后才知是推荐我到北京参加留苏考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