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协约国一边
庞大的贸易额使美国与协约国联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几十亿美元的贷款即将付诸东流。经济绳索将美国套在协约国的战车上。正像一战时的美国政府官员所说:“美国的物质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特别是与协约国的贸易。……贷款禁令和战争贸易不能同时并存。”
在感情和意识形态上,英国也处于比德国有利的地位。多数政府官员、新闻记者和知识分子都同情英国,这是文化背景造成的。但是英美也有摩擦,这主要是中立贸易问题。
在战争期间英国当然要利用它的海上优势封锁其他国家与同盟国的贸易。这就触犯了美国的利益。英国此时当然不希望开罪美国。这使英国处于一种矛盾心理。英国外交常务次官爱德华?格雷曾说:“封锁德国是协约国胜利的基础。但美国的不满意味着协约国肯定失败……英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确保对德国的封锁而在实行封锁时不要与美国造成冲突。”
美国当然希望自由地与交战国进行贸易。但国际法认可交战国检查、扣留驶往敌对国的船只并没收非法物资。所以美国与英国就在如何解释中立权利问题上发生争执。如:什么是非法物资?是否只要最终目的地是敌对国,就应受到检查?因为有时需经过几个中立港口才能到达德国。两个中立港之间要不要搜查?
但是这种摩擦没有造成尖锐矛盾。英国虽然坚持搜查,但在搜查后一般都赔偿美国船只的损失。而美国也能容忍。英国毕竟在和美国做生意,它虽然封锁美国向德国出口棉花和原料,但是增加在同时,英国也增加了对美国商品的进口。英国的封锁只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上的伤亡。
就这样,美国在源源不断地给交战双方提供战争所需要的所有物资,大发战争财。可是在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物资供给又明显地偏向了协约国一方,这使得同盟国,尤其是德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德国和美国的矛盾日益加剧了。
德国潜艇战
促使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潜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很快结束,而是进入了僵持阶段。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牺牲,打起了消耗战。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企图通过海上封锁困死对方。英国皇家海军很快把公海上的德国商船清除得一干二净,与德国做生意的中立国商船也统统遭殃。因为德国的水面舰艇无法同英国抗衡,德国海军便拿出了绝招——潜艇。
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是新式武器。根据国际法规定,战舰要攻击商船,必须事先警告,并保证商船上乘客和海员的安全。但是当时的潜艇既小又脆弱,如果钻出水面提出警告,交战国商船上的枪炮就足以击沉它。德国因此认为,它使用潜艇袭击商船不必事先警告,除非英国拆除它商船上的枪炮。
德国潜艇战开始于1916年2月。潜艇战主要是部分军人的主张。德国内部对此有不同意见,主要是担心因此造成美国参战。所以最初阶段的潜艇战是有限制的。在如何对待德国潜艇战问题上,美国政府内也有分歧。
以布赖恩为代表的和平主义者主张态度不要过于强硬。但是以国务卿兰辛为代表的多数政府成员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1916年2月18日,德国宣布:英国及爱尔兰周围水域为潜艇战作战区。一切进入这一区域的敌对国商船都将被击沉——这就是有限潜艇战,不打中立国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