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孔令辉 乒乓王子

1975年10月18日凌晨,孔令辉在冰城哈尔滨出生。父亲孔祥智当时还是黑龙江省队的乒乓球运动员,常挥拍征战。母亲谷淑霞是一位教师。当年,孔令辉刚一出生就让家人经受了一番大喜大悲的折腾。临产的谷淑霞住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产房,但由于胎位不正,"横位"出生,婴儿呛了羊水,医生不得不对母子两人都进行了抢救。但随后妈妈平安了,第三天上午院方通知说孩子不行了,让家人去看一眼。

谷淑霞躺在病床上动不了,孔祥智不愿意去,怕看了心里更难受。于是双方家里各派了一个代表,姥姥和姑姑去了,回来直叹气:"白瞎了,7斤重的一个大胖小子啊!"奇迹出现,一位老教授就在这天上午及时出现,把男婴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大家都说,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按照族谱,爷爷给这个命大的孩子起了名字---孔令辉,希望他这一生都有光辉照耀。

20年后,"横"着来到世界的孔令辉,果真在世界乒坛横空出世。1995年天津世乒赛,孔令辉横拍结合中国式快攻的独特打法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所有喜爱乒乓球的人记住了孔令辉的名字。

"孔令辉对中国乒乓球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国式的横拍打法",这是从国家青年队开始就一直带着孔令辉训练比赛的尹霄教练对爱徒的高度评价。孔令辉之前,能够获得男单世界冠军的中国横拍选手也只有世界杯上的陈新华、滕毅以及马文革,而其中陈新华是横拍削球手,滕毅是正手正胶的横拍快攻手,只有马文革是两面反胶打法的选手,但是他的打法跟欧洲人的两面拉打法差别非常大,尤其是他的反手在对付弧圈球的时候基本以挡、拨和快带为主。直到孔令辉出现,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人对中国人横拍两面反胶打法的印象。

尹霄教练是孔令辉运动生涯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孔令辉的每一步进退成败,都在尹霄的目光中。提起孔令辉在国家青年队的情况,尹霄说:"孔令辉当时可能年龄还不满13岁,他的打法基本上是横板的弧圈加上快攻的打法。力量本身很差,当时应该说还是很不起眼的一个队员,因为像这个打法力量是很关键的,尤其是横板。"孔令辉练横拍是他父亲的主意,从小时候开始练球起,父亲就让他练当时国内并不流行的横拍,有意让他吸取横拍打法的明显优点。

1991年,孔令辉随主管教练尹霄一道进入了国家队。孔令辉在日记里写到:"人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世界冠军对我来说是很遥远的,我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1992年9月,国家队主教练蔡振华决定派有横拍基础的孔令辉只身一人到瑞典"留学",学习欧洲人的横拍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然而,当时还不到17岁的孔令辉一句外语不懂,却要独自在国外打一个时期的球,这对于他是一个考验。

孔令辉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时,距离他上飞机已经不足24小时。谷淑霞马上联系哈尔滨驻上海办事处买了一张火车票,并托朋友们写了若干张卡片,上面标着一些日常用语的英语、汉语、拼音等各种拼读方法。她坐火车连夜赶到北京,到了机场时,离孔令辉所乘航班起飞时间只有1个多小时了。那时,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还不多,几经周折,谷淑霞找到一位科学院赴国外考察的教授,托他在中途转机时帮助孔令辉办理一下手续,并把孔令辉带到登机口。一切安排妥当,谷淑霞还是不放心,她给机场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对方破例让她把儿子送到登机口。看着儿子乘坐的飞机滑出跑道,飞上蓝天,谷淑霞的心里满是牵挂。

父母在为孔令辉独自出国而感到忧心时,孔令辉自己却豪情满怀,他一点儿都不惧怕挑战,反而深刻领悟自己此行的重要意义:欧洲人凭借横拍弧圈结合快攻的打法在球桌上已压制了中国好几年,如今国家队派他去瑞典练球,其中包含着国家对他的培养和希望。10几个小时后,孔令辉顺利抵达了瑞典。之前,国家队已经替孔令辉联系好了中国餐馆,他吃饭都在餐馆里。为了让孔令辉有一个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队里安排他在一个瑞典人家里住,可一句外语不懂的孔令辉觉得"太心虚",住了一晚上就搬到一个会讲中国话的新加坡人家里住。3个月后就自己搬出去单独住了。

在瑞典卡尔玛俱乐部,孔令辉与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阿佩伊伦等大名鼎鼎的欧洲强手频频交手,在近距离的直接交流中领悟了欧洲人横拍打法的真谛。渐渐地,孔令辉有了一些与以往中国横拍打法不同的特点。一些评论家后来评论孔令辉的球风时常说:"从孔令辉身上可以看到瓦尔德内尔的影子。"

1993年,孔令辉回国。1994年,全球青年锦标赛,孔令辉赢得了单打冠军。在1994年至1995年世乒赛之前的一系列国内和队内比赛上,孔令辉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胜率,积分比其他队友高出近200分。

更重要的是,从欧洲游历归来,孔令辉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球风。他结合自己在欧洲打球的心得,把增加球路、节奏变化和自己速度快、正反手实力都好的特长融合在一起,经过长期磨练,创造出以快速衔接为主要得分手段的两面弧圈打法,球速更快,旋转更强。凭借着比别人更全面的技术、更少的漏洞和更快速的衔接能力,孔令辉登上了世界乒坛的最高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