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邓亚萍 乒坛女皇的奥运不了情(11)

骁勇并不是邓亚萍的唯一定义

赛场上的骁勇,课堂里的顽强,事业中的执着,邓亚萍的性格里似乎刚性的部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实,走近邓亚萍,会发现生活中的邓亚萍并不缺乏女性细致柔软的特质。

邓亚萍还在母亲蔡荷珍腹中孕育时,就与母亲一起经历了一次磨难。因为邓亚萍的哥哥出生时,蔡荷珍就因难产而剖腹,医生嘱咐她下次生育不能再做剖腹产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因此,无意中有了邓亚萍之后,蔡荷珍苦苦哀求医生要流产。幸而那位女医生力劝她留下孩子,1973年2月6日,蔡荷珍又经剖腹产手术,才生下邓亚萍。

邓亚萍上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考试总得双百。由于父亲邓大松打乒乓球的影响,邓亚萍迷上了乒乓球。那时候学校还没有乒乓球桌,一放学邓亚萍就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大梁上去打球。那时,邓亚萍打球有进步,父母就会端上她最爱吃的豆沙包奖励她。

为了支持邓亚萍打球,她的家人曾经几度搬迁,最苦时曾住过郑州市一个体育场看台下面的一间存放器材的小屋。后来,又搬到一座废弃的澡堂里。1992年,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双金,河南省奖励她一套房子。尽管训练任务依然繁重,邓亚萍却抽出时间用心地装饰那套房子,让辛苦一生的父母有了一个非常体面的新居所。也是从那时开始,她第一次雇了保姆照顾病休多年的母亲。

邓亚萍的父母多年来为了她操劳不止。邓亚萍在全国崭露头角后却因个子小被视为没有培养前途,老实巴交的邓大松与蔡荷珍非常伤心却仍然鼓励女儿坚持下去。邓亚萍以后驰骋赛场,她的双亲却始终在为她的每个球起球落而揪心不已。在收看女儿在巴塞罗那的决赛决胜局时,蔡荷珍实在受不了精神的刺激,干脆躲到门外去等待最后的结果。

与父母的骨肉亲情是邓亚萍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样,多年来陪伴她踏上成功路的教练及在课堂教授她知识的老师也使她情系一生、感恩不已。在清华大学,邓亚萍接触最多,给她帮助最大的是几位外语系的老师,尤其是系主任程慕胜老师。程老师的爱人去世时,女儿在美国,得知情况后,邓亚萍有空就去陪伴程老师。2001年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前,邓亚萍热情地邀请教过她的老师共进午餐。午餐结束后,细心的她让服务员把未吃完的精制面点打上包,然后悄声请一位老师给程老师带回吃,以免她晚上再做饭。在英国学习期间,邓亚萍曾几次因事回北京。每次回来,不管再忙她也要抽空看看程老师和其他老师。

重情义的邓亚萍还有着纯洁、坦荡的心灵。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单决赛是邓亚萍对台北的陈静。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陈静打了一个擦边球,邓亚萍却主动手指球桌,向裁判示意擦边。另一次是在北京11届亚运会上,邓亚萍与乔红对击一对韩国组合。也是在关键时刻对方打了一个擦边,裁判没看见,但邓亚萍主动承认擦边,这场比赛虽然输了,但所有观看比赛的观众们却看到了中国运动员高尚的道德品质。

走下赛场的邓亚萍依然保持着自己坦荡真实的本色。在清华即将大学毕业时,邓亚萍请语文老师给自己修改哲学课的总结。然后,她把自己原写的总结及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总结一并交给哲学老师,并特意把两份总结的来由向哲学老师讲清。这件小事让人感慨,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邓亚萍却又有着如此纯洁、美丽的心灵。

在邓亚萍的人生履历里,众所周知的"第1名"头衔很多,不过,有个"第1名"却鲜为人知---她是中国奥运健儿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第1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凯旋归来后,在河南省政府为河南奥运健儿举行的庆功会上,邓亚萍将5万元人民币交给河南省副省长,使得河南省数百名失学儿童可以重返课堂。

无论在当运动员的时候还是退役后,邓亚萍一直积极参与公益和爱心事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力量关爱需要帮助的人。"蒲公英计划"是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启动的第1个慈善计划。其中一个内容是向北京朝阳区的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捐赠一批体育器材。邓亚萍来到了这所学校,她与孩子们聊天,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鼓励孩子们要自信,要向上。而且,以后一有时间,邓亚萍就会来到这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孩子们打乒乓球,在聊天中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故事,激励孩子们,"要靠勤奋和知识改变命运。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与智慧。"邓亚萍相信,孩子们的将来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而变得与众不同。

在多年的运动员生涯里,邓亚萍练成了高超的球技,相比之下,她操持家务的水平要逊色许多。不过,聪明的她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在国外留学还是回国后,邓亚萍和朋友聚会时,总是被评为圈里最优秀的服务生。谁的茶需要加了,谁要吃水果了……此类杂活,邓亚萍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眼急手快地服务到位。她得意地说,这可是乒乓运动员特有的移动快、反应敏捷的气质。

除了打球以外,唱歌、钓鱼和开车是邓亚萍的三大业余爱好。虽然没有打乒乓球那么显赫,却也实力不俗。鲜为人知的是,邓亚萍曾在全国运动员卡拉OK比赛上获得过三等奖,并曾参加过各式各样的钓鱼比赛,成绩当然不凡。开车于邓亚萍更是驾轻就熟。她第一次萌生买车念头是1989年随队去香港打一场比赛。在香港,邓亚萍及队友们在师哥滕义带领下,去参观滕义认识的一位香港老板新买的一辆加长的奔驰1000轿车。邓亚萍一看那车,登时就被吸引住,那银灰色的烤漆熠熠生辉,流线型的车身显示出夺人的气派。邓亚萍以前也见过不少的名车,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那么深刻地感受到汽车的魅力。自打那以后,邓亚萍便开始留意汽车,比如汽车有什么部件、怎么开动,等等。平时出去,她总喜欢坐在司机旁边,问这问那,劲头毫不亚于打球。

如今,虽然已经脱离运动员队伍,但为了保持好体力以利于工作和学习,邓亚萍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以前在北京奥组委上班时,办公楼里的健身活动室,是邓亚萍中午休息时经常去活动的一个地方。有趣的是,邓亚萍现在的主项已不是乒乓球,而是改练羽毛球,而且是双打。在诺丁汉大学求学时,邓亚萍开始打羽毛球,有着运动天赋的邓亚萍在这个新天地里,很快就打遍北京奥组委的所有对手,成为"常胜将军"。2001年,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考察首都体育馆时,陪同前往的邓亚萍就曾在羽毛球馆一显身手。

当然也是托当运动员的福,邓亚萍快速移动的步伐和击球时的爆发力使她很快掌握了羽毛球的技术。邓亚萍说,打乒乓球和打羽毛球线路的感觉是完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拍子的大小和场地的距离。从乒乓球台到羽毛球场,世界冠军也遇到了新问题。她的"乒乓球式"羽毛球打法使她在羽毛球场上闹了不少笑话。"我习惯了乒乓球的击球点,对羽毛球与球拍的距离总是掌握不好。人家放网前小球,我冲上去接,跑得倒挺快,可因羽毛球拍子长,所以经常伸过了头,球总是从长长的拍柄处漏下去,周围的人都笑话我。"邓亚萍不好意思地自我曝光:"我到现在都不会用大臂,打高远球也不抬胳膊只是前臂用力。"

从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到国际奥委会项目专家、体育事务高级管理专家,从小学毕业生到剑桥博士、国际体育问题研究专家,邓亚萍的人生画面宽阔而气势恢宏。"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努力了,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这是邓亚萍经常说的一句话。她回忆起在英国有一次出席一位香港朋友在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那时就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成为剑桥的学生。没想到,后来我居然也做到了"。在充满诱惑、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邓亚萍怀揣远大理想,一步步走下去,一步步攀登,犹如她当年打球一样,虽艰难,但不动摇,不退缩。因此,在从一个顶峰向另一个顶峰攀登的路上,邓亚萍走得如此顺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