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许海峰 中国奥运第一金之后的新奇迹(9)

这个时候,我经历了人生最颤栗的一次观望。一切如此突然,我本来不抱希望,却发现远处的靶纸写上了两个10环,一个9环。566环!

他射穿了现代奥运会开展88年来中国无金牌的白纸。他被蜂拥的各国记者和观众围住了,从靶场到休息室,本来只有短短100米的距离,但他却在人海中走了漫长的20分钟---现在还在流传的胜利照片,还是一名台湾记者骗过保安,闯到休息室才拍成的。

当时的北京,《人民日报》发出社论,说"零"的屈辱,被神枪击破。而一名叫毕熙东的年轻人也心潮澎湃,着笔写了一篇270字的文章。这篇文章被《中国青年报》登到社论区,名为《别了,零》。现在,毕熙东已成毕老,但人们在说起他的时候,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创造了"零的突破"这个词。在当年的春晚,香港人张明敏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在以后的每一届奥运会,媒体都在重新寻找他,要他回忆一下1984年的辉煌时刻。他的名字叫:许海峰。

但是,现在谁又记得我呢?他把那块金牌交给了国家博物馆,把我和领奖服交给了体育博物馆,最后连子弹壳都交了。你听听他怎么说的:"我不收藏这些东西,观察镜是我进国家队时领的,捐到博物馆去,让大家去看,这对于国家来说更有收藏意义,我自己藏着没有什么意义。"

1992年的时候,和我功能一样的观察镜兄弟,被新兴的电子靶家族给震住了;到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比赛索性全部用电子靶了。国家队后来觉得电子靶造价比较高,一个要耗掉20万人民币,所以有时候还会征用我们观察镜,但那时用的也不再是我们那一代了。现在用的都是60倍的,我们呢,我们是不顶用的30倍。

是的,我被许海峰抛弃了。他自打把我交给博物馆后,他已经有20多年对我不闻不问。

20多年来只来看了我一次,就是来看了,也没有什么好话。当人们问他"时隔这么多年,再看到自己在奥运会上用过的观察镜是什么感觉"时,你听听他怎么回答---"没什么感觉,还是那个老样子没有变!"(原载《体育画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