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清帝国到一个世纪的革命(3)

 

这时的八旗士兵早已习惯驻防区内多年的安稳生活而战斗力退化。即便他们仍然像从前一样骁勇善战,骑马射箭也难以抵挡欧洲人的火炮长枪。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利引发了一连串军事灾难: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焚毁圆明园;接着便是1884—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港口,将其中一部分土地作为租界置于外国领事管辖之下,并允许传教士在内地传教、享有治外法权且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藩属国越南和朝鲜的精英原先书写汉字,研读中国典籍,效仿中国的管理模式,因此两国形成了中国周围的缓冲地带。如今,越朝两国分别沦为法国和日本的殖民地。1895年清朝败于日本之后,丧失了对时已设省的台湾岛的控制权。曾经强大的清王朝成了“东亚病夫”。

清朝一方面忙于抵御西方和日本的挑战,一方面疲于应对一系列极具破坏力的内乱。其中最严重的当属由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除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之外,这场运动还掺杂了汉族对满族统治的深仇大恨。太平天国盘踞南京和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达十年之久,直到1864年覆灭。其他一些内乱,如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捻军起义以及西部的回民起义,则一直持续到1877年。据估计,内乱造成500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死于两方屠杀之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村庄被焚毁和劫掠,人烟变得稀少。清朝最终依靠乡绅组织的团练和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力量才挺过难关,但这也使清政府更加依赖于有权势的汉族地方官员。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日本的高等文化,包括儒家学说、佛教经典以及书面用字,大部分来自中国。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现了军事近代化、新产业发展、教育普及,并采用君主立宪制,使天皇的子民参与政治进程。日本的陆海军迅速击溃中国军队之后,形势变得明朗:中国若要生存,也必须改革。19世纪末,欧洲列强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获得修建铁路和采矿的特权,被很多人视为“瓜分中国”的前奏, 加速了中国改革的必要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