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这表明,毛泽东是完全赞同《中国哲学史》对华严宗曲解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批评的。
《中国哲学史》在分析华严宗在本质与现象关系上的相对主义观点时,曾引证《华严金师子章》如下一段话: 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具隐具显。 这段话,在《华严金师子章》中被称为 秘密隐显俱成门 。在第三章我们也曾指出,毛泽东在受华严宗 一多相容 思想影响时,也有抹煞本质与现象差别的倾向。为了批评华严宗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中国哲学史》引证了列宁关于 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
(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说来,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的论述,并得出如下结论:
从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中可以看出,相对主义、唯心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是一脉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地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存在、发展的真相,认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和发展和它的规律都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着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否认这一真理,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而相对主义,恰恰把 相对 神秘化、神圣化,把物质世界永恒发展和它的规律完全取消了,物质也成了相对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也说成为相
[1].《中国哲学史》第3册,第61页。
对的。[1]
毛泽东在阅读这段话时,在列宁引文中的 相对中有绝对 之下划了一道横线,在 都是绝对的 、 也成了相对的 、 也说成为相对的 之下都划了一道横线;在 都是绝对的 旁边还打了疑问号,并写了下述批语:
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前面多次引证列宁的话,岂非自相矛盾。[2]
毛泽东这段批语表明,他对《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绝对、相对关系表述不准确是不满意的。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只能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离开相对而孤立存在的绝对,也没有不包含任何绝对的相对。《中国哲学史》中关于 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和发展和它的规律都是绝对的 的说法,容易使人误解为物质、运动和规律是离开相对而孤立存在的绝对。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离开各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运动形式及其规律而孤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和规律,它们不过是各种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共性和一般。这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也就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相对主义,包括华严宗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相对的东西存在,否认相对之中包含有绝对。而辩证唯物主义者则与此相反,他们固然也承认世界上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相对的,但认为这些相对的事物之中包含有绝对的东西,这样就为人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史》一书在分析了华严宗的唯心主义范畴之后,得出如下结论:
总起来看,华严宗在中国哲学史上许多流派中较为注意范畴的阐明。它涉及到个别与一般、同一与差别、发生与消灭、时间与空间、本质与现象,等等。从认识论上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只是由于他们从颠倒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对待事物,一切都被歪曲、颠
[1].《中国哲学史》第3册,第65 66页。
[2].《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499页。
倒了。它不但不能促使认识的深刻化、接近科学,相反,倒是引导人们向反科学的道路迈进了一步。[1]
毛泽东在阅读这段话时,在 较为注意范畴的阐明 、 个别与一般 、
同一与差别 、 发生与消灭 、 时间与空间 、 本质与现象 之下,都划了一道横线,在 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 之下划了一道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