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改革的共识(1)

四、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做出今日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时代的判断,既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随口之说,而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改革规律的把握,对中国社会改革要求的顺应。

(一)人民群众新期待推动全面改革

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打破与革除,因而在改革起始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只能选择容易改革的、必须改革的某一节点率先突破,然后以点带面,积累条件,逐步展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年中国社会的改革就是率先从经济领域展开,通过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来逐渐改变既有的体制模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殷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新期待,让我们有经验、有条件、有动力、也有压力在更广范围内拓展改革的步伐。

今日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已经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温饱。这一任务我们已经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国已经摆脱贫困、跨越温饱,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经济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大进步,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

现在来看,这一新期待,继续单靠经济体制的单兵突进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社会状况与人民群众这一新期待之间的差距,正是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改革不协调所导致的。

(二)改革的不协调导致对改革的不信任

尽管中国社会从改革之初起,就坚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进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些主动变革,方开启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但纵观30多年改革的实践,客观上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有一定的滞后现象。而且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社会改革发展已经产生了相当非促进性影响。这种非促进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相对滞后的政治体制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我国从1993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到2003年又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今天7年多又过去了。但实事求是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很多方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完善,甚至有些方面还依然在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处在破题阶段。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只能说在不断破题过程中;乃至一些很具体的,比如垄断行业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都步履维艰。而这一切皆源于政治体制及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不到位。

另一个方面是在政治体制层面上的一些弊端甚至扭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消解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绩效,以至于造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化。

在经济体制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一个基本方向,可以极大地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我们更是充满期待,认为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是画龙点睛,既可以把市场经济的好东西拿过了,又可以避免市场经济的一些固有缺陷。

这一判断并非一厢情愿。确实,如果有一个好的、科学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可以扬市场经济之长,避市场经济之短。

但在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过程中,我们这一期待并没有完全实现,甚至在很多层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权钱交易现象,用一位经济学者的话讲,出现一些“权贵资本主义”的苗头。握有权力的部门与群体运用权力到市场中去获取不应得利益,又以市场经济为借口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责任,以至于社会公众开始质疑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开始怀念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

我们不用去回避社会公众提出的这些质疑,十多年来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远比已经被大家意识到的还要多,还要严重。但问题的根源是,这些弊端、这些扭曲其实正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所导致的,而不是市场化本身。可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却让普通老百姓把这一盆脏水倒在了市场经济头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