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个人愿景为共同愿景(1)

第四章  共启愿景——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第三节   凝聚个人愿景为共同愿景

整合人脉、资金、技术等资源,是领导者的重心所在、能力体现;整合所有组织成员愿景与组织愿景的一致,同样是领导者的重要使命,甚至是先导使命,当全体成员的愿景与组织目标高度一致,领导者再整合内外资源就更加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共启愿景成功的基础,在于领导者要善于体验被领导者的个人愿景。领导要让别人做你想做的事,应该以大众的取向为取向。每一个人由于背景不同,条件不同,境界不同,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愿景也不一样。领导者要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取向为取向,而应该以大众的取向为取向。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艺术家可以追求美,道德家可以追求善,科学家可以追求真理,而一个职业经理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的兴趣只能是把摆在面前的每一个问题认真处理好,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者要突破自己个人的兴趣,个人的幸福与痛苦的感觉,以大众的感觉为依归,这样才能体验每一个群众的个人愿景。我们要避免一个误区,即脱不开管理者那种指挥协调的心态,老觉得自己比下属高明,这是错的。领导价值的发挥,在于怎样在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多样的个人愿景中筛选出整个群体觉得活出生命意义的愿景,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创造更大的价值。

领导者要做到共启愿景,取决于个人愿景的确立。

周恩来总理十八岁时就立下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主席在走出湘江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邓小平同志是大器晚成,在他三起三落以后,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中国化个人愿景:“在本世纪末,让中国进入小康水平。”奥巴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作为一个读法律读规范的人,他在引领美国人民的愿景时,说出“CHANGE”(改变)和“YES,WE CAN”(是的,我们行)的竞选口号。把带领美国人民改变,作为自己的个人愿景。

因此,领导者能不能体验到个人愿景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他能不能体验到大多数人的愿景、大多数人的目标、大多数人的努力方向。

1966年,斯诺和毛泽东进行过一次谈话,斯诺问毛泽东:“你怎样带领中国革命成功?”主席没有正面回答,他说的是:“我在农村转了十年才了解农民。”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是当时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最弱势群体,毛泽东是当时知识分子精英代表之一,一个精英了解农民花了十年时间才鲜明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愿景。正因为了解了农民,毛泽东才有了中国领导者的“神”,才能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打土豪”针对的是农民受到地主的压迫,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急盼解脱改变的心愿;“分田地”针对的是当时中国一幅饿殍满地、民不聊生的场景,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地劳作,也曾想过如果地是自己的,如果有自己的一份该多好的念想。简简单单六个字提出了中国农民要改革、要翻身的愿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愚昧、没文化的农民才忘我地把自己的生命付出到革命事业中。正是在这个愿景的引领下,一批人突破了农民的愚昧狭隘,忘我牺牲与奋斗,拿起了锄头和劣等刀枪,一心向革命。一首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表现出了军民同心,更表现出了愿景对老百姓牵引的力量。

今天,我们看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看到的是财富在军事中的力量。回到1950年,当时美国挟全球之大势,以联合国的军队进攻朝鲜,中国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派出了志愿军。论武器装备,我们肯定比联合国军队差很多,但这场仗如何打赢,从愿景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回到当时的一句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个百孔千疮的国家,经过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而现在要面对的是全球最强的联合国军队,这场战争在当时来说是不能理解的,不应该打的,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就打了这场战,而且打赢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