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纲领(4)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既是它语重心长的心里话,也是他的政治交代。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能够较快地实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想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二)基本路线的充实与发展

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以后,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来的深刻思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基本路线的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现有的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上,我国的经济社会应当而且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也是对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正是着眼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在总体上充实和提升了基本路线。这是因为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必须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国家走向强盛,人民迈向富裕是中共中央决策层一个坚定不移的既定目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我国就已经有了“两步走”的设想。那么,“三步走”战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可以说,中国“三步走”战略的形成,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不懈探索。亲身经历过数次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大折腾所带来的教训和痛苦。在逐步摸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步骤等问题有了比较务实的看法。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他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问题时,他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当年12月29日,在会见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时,邓小平又重申了这一概念,指出:“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虽然是小康之家,肯定日子比较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

(一)翻两番的提出

1980年7月17日至20日,在姚依林汇报十年规划设想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从1981年到1990年十年内,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翻一番?进而提出,是否考虑分成两段,十年或略多一点时间翻一番,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人民受益不能只表现在工资上,还要看住宅、教育、就业。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房维中讲到他亲自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话,切身感到这既鼓了大家的劲,又实事求是,不搞高指标。

1982年7月,国家计委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报送了《二十年设想和“六五”计划》的汇报提纲,回答了二十年翻两番是能够做到的,前十年速度慢一点,后十年速度将高于前十年,前十年和后十年是衔接的。小平同志同意了这个汇报,说:可以了,就这个样子了,到“七五”末期能同“八五”、“九五”衔接上,出现一个大发展,我就放心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