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善良如诗(3)

读点·点睛

一只鹭鸶救活了一家人的性命,却使母亲背负了半辈子的罪恶感,皆因她的心中,那强烈而执著的善念……

一只鹭鸶

陈所巨

童年的一个雪天,我们被饥饿困扰,家里委实找不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

我和母亲以及还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父亲回来,他是到湖滩上挖野荸荠去了。虽然我们明白,这么大的雪,天又特别冷,湖滩肯定是冻住的,但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等待着。那种时候,能够充饥的东西,唯有等待和希望。

中午以后,父亲的身影才在我们久久等待的视野中出现。当他裹着一阵冷风走进门来的时候,我看见他抽着双手,怀里竟抱着一只鸟。父亲说,那是只冻得快要死了的鹭鸶,在雪地里,一下子就逮住了它。

父亲把鹭鸶放到地上,它浑身颤抖,连站都站不稳。我蹲下来抚摸它的羽毛,它并不害怕,它是连害怕的力气也没有了。它的眼睛水滋滋的,似是泪,浮着那种招人怜悯的微光。在这种冰雪封冻的天气,这只鹭鸶真的太可怜了。

我感到一阵袭来的饥饿,就抬起头来问父亲:“挖到野荸荠了吗? 我饿。”

父亲眼里掠过一丝无奈:“地冻得实在硬,刨不动。”说着他将目光移向母亲,“把这只鹭鸶杀了吃吧,孩子太饿。”

母亲显得十分犹豫,她信佛,从不杀生。衣服上落只虫子,她也轻轻弹掉,不肯碾死,何况是杀这样一只可怜的鹭鸶呢?

“不,不能杀它,它太可怜了。”我大声说。

父亲说:“我们没有吃的,你不是很饿吗?”

“我不饿,一点儿也不饿,你别杀它。”我赶忙说。

“它快饿死了,我们没东西喂它。它反正是要饿死的。”父亲坚持着。

“不,我喂它,它不会死。”我护住鹭鸶;扳开它的嘴,攒了些唾液吐进去,鹭鸶缩动长脖子,贪婪地吞咽着。

见我如此,母亲就说:“别喂了,口水喂不活它,我们不杀它吧。”

我把鹭鸶放到一只旧竹筐里,筐里垫了些干草。我想着等到天晴,鹭鸶能够觅食的时候,就把它带到湖滩去放了。

那是最难熬的一夜,两天没吃进一点儿食物的胃先是疼痛,接着似火烧火燎,以后就麻木了,身上一阵一阵地渗冷汗。我饥饿中觉得夜里母亲不止一次到我床边,伸手摸摸我的额头,然后,就小声地叹息。

天刚亮,母亲摇醒我,说:“快起来,鹭鸶死了,是饿死的。”

我来不及穿衣服就跑到竹筐边,鹭鸶真的死了,倒在干草上面,脖子垂向一边。

母亲烧了些开水,将鹭鸶冲烫了几下,拔了羽毛,然后剖开肚子,将内脏扒出来洗净。     那只可怜的鹭鸶的胃囊里,除了几粒玛瑙色的砂粒之外,什么也没有。它大概也已经饿了好多天。

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鹭鸶太瘦,肉很少,母亲就烧了半锅汤,每人一小碗。

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

许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只鹭鸶,是它救了我们,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鹭鸶被我们吃了的第二天雪就停了,天气转暖,第三天,父亲就从湖滩上挖回了一些野荸荠。

后来,我们长大了,母亲年老了。那年她身染重病,临终之前喊我到床边说:“记得那年大雪天的那只鹭鸶吗? 是我扭断了它的脖子,我是罪过太深啊……”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的连走路也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 几十年来,她的心因此默默地受着多少折磨啊!

佳句品读佳句: 我的连走路也不肯踩死虫蚁的善良的母亲,不忍心让我们挨饿,竟亲手杀死了一只鹭鸶!

品读: 这句话运用了一个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深沉的母爱,而这种母爱与善良天性之间的冲突,即使作者不写出来,读者也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这就是对比的力量。

赏析感悟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灾荒年里的故事,文中的母亲在饥饿的年代里,为了全家人不被饿死而杀死了一只鹭鸶。该说她残忍吗? 因为她虽然吃素念佛,竟然杀生;还是该说她善良? 因为她杀死它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件事竟然在心里折磨了自己半辈子。这件事读者自有公论。文章情节波折感人,画面凄美清晰,语言质朴真挚。

(特级教师黄琼推荐评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