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架设到供应商和渠道商之间,对立的工(制造商)商(渠道商)关系由此变得缓和。在这个桥梁上,基于数据共享、信息对等的机制,使得商业效率加快,传统的合作“霸权”变得柔和,企业之间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信任制度。
由于开放信息系统给供应商,供应商就能享受内部信息,比如随时查询销售额。而且ITAT在结款方面相当慷慨:一般半个月结一次,遇到资金量大的情况,厂家甚至可以申请一周一结。这也给ITAT在供应商那里加分不少。
在ITAT崛起的同时,整个中国服装业开始悄然变化。之前中国众多服装企业主们主要凭借国内的廉价原料以及劳动力,为国外的客户代工赚取微薄的利润。但在2004年,他们都面临着相同的考验:国际上的反倾销逼迫、国内原料价格急升、关税壁垒、人民币升值等,这些因素驱使着国内服装企业不得不走上出口转内销的道路。
经历多年的外贸生产磨合,国内服装生产企业无论从人才、设备乃至生产经验都已具备了国际级的水平,但是分销网络和品牌优势的缺陷,制约了大部分服装企业转型的脚步。自行开发代理商和分销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风险巨大;选择进商场、超市等分销渠道,又不得不忍受其高额的进场费、不平等的扣点以及漫长的结算期。
国内的服装企业正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这个时候,ITAT适时出现了。
刘中青慧眼识ITAT
2004年9月,ITAT开出了首家服装零售店。就这样,ITAT的“三零模式”(零货款、零场租、零库存)虽然起步艰难,但还是逐步有序地展开了。
到2005年年底,ITAT开出了60家店。不过,即便开到60家店的规模,ITAT离欧通国设想的“三零模式”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ITAT发展早期,仍然和传统零售业一样,经历了先付租金再进场的过程。欧通国坦言,ITAT最早在深圳的7家店是先行支付租金而进驻的。当ITAT规模逐渐壮大时,才开始了“零场租”的征途。也就是说,最开始,并不是零场租。
在运营人才和成本上,ITAT也一直在投入。此外,为了提升品牌,ITAT也必须在媒体上做一些投放。
到2005年年底,ITAT遭遇发展瓶颈,欧通国又一次经历了考验。2005年年底,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欧通国已经投进去4000多万元,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为此,欧通国曾在ITAT内部和供应商中发行了2亿股股票集资,每股作价0.16~0.35元不等,内部融资帮助ITAT挺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