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我只用这样的人(5)

承乾踌躇满志地看着我。这孩子,私底下总是遗憾没有赶上那血火纷飞的群雄争霸时代,没机会让自己上战场去一逞雄才。而对于如何礼敬贤才、与书生儒士一起探讨治国平天下之道,他心里其实并不那么感兴趣。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有点伤脑筋的一件事。

我顿时大笑:“承乾啊,你以为武人就真的那么好驾驭吗?这里面的道道,可深得很哪。你看,为什么当年群雄逐鹿的时候,我手下的李世勣等将军被敌人俘获,仍然忠心耿耿壮志不改?再看当年割据洛阳的王世充,他在用高官厚禄赏赐笼络手下武将这一点上,可是大方得很,可他手下的大将程咬金仍然不为其所用,阵前倒戈,归降了我大唐——你以为光凭不吝爵赏,就能驾驭住武将的心吗?”

“还有,玄武门前后,李建成不惜重金来拉拢我的得力大将尉迟恭,可他坚辞不受,甚至不惜以死明志。相反,你看建成的部将如常何等人,早就倾心于我。要论时势,他是太子,我不过是秦王,孰强孰弱,一目了然。要论手段,建成当时那种不惜放低身段来礼贤下士的风度,丝毫也不逊色于我。可是,这些武将为什么就是要死心塌地地跟着我走,不跟建成走呢?”

承乾搔搔头,答不上来。

很简单,文臣所要的,只是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驾驭他们,只需君臣知遇、平衡人事而已。而武将所寻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明主,驾驭他们,靠的是生死之情、欲擒故纵之术。

这其中的典型,自然就是尉迟恭了。

尉迟恭,朔州善阳人。他出身行伍,自隋炀帝大业年间,便因四处为朝廷讨贼而获得封赏。刘武周在河间起兵后,尉迟恭也成为其偏将,和宋金刚一道南下攻夺我大唐的后方基地河东,大破永安王李孝基。连重臣唐俭和独孤皇后的侄子独孤怀恩等一批高官国戚也落入其手中,声势盛极一时。

面对此危局,父皇自然要命我出征,力挽狂澜。在那一场生死苦战中,我大破宋金刚于介休。宋金刚也不愧是条好汉,在惨败之余,竟然还一连组织起八道防线,试图阻止我的追击。我心里自然清楚,若是给对手留下一点点喘息的时间,不久他便会死灰复燃。因此我严令部下,不眠不休,拼死追击。这一追,就一直追到了张难堡城下,宋金刚的势力自此一蹶不振,而来到尚由唐军困守的孤城张难堡之下的我,竟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接下来,就是掉头对付还困守于介休城内的尉迟恭和寻相等敌将。坚城急攻难下,更何况守城的乃是勇力绝伦的尉迟恭。故而我派出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前去劝降。结果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还要费一番工夫,没想到尉迟恭和寻相竟然爽爽快快地出城投降了。我大喜过望,立即封其为右一府统军,并将随其归降的旧部八千余人统统归还其建制之下。这在当时来说,确系十分罕有之事。对一个前几天还是大唐不共戴天之仇雠的敌将来说,竟然将其旧部尽数重新拨归他指挥,没有极深的信任和诚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时,尉迟恭确实表现得十分感动。不过,如果你认为就凭这一手,便能让尉迟恭死心塌地为我所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天下群雄选择了揭竿而起,自然也就选择了走上一条不归路。要知道,这场游戏结束的时候只能有一个赢家,而其他失败者,最后的下场只有一个。

那就是——死!

怎么才能活下去,怎么才能在活下去的同时壮大自己、吃掉别人,自然就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刘武周、王世充、李密、窦建德这些人,无一不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枭雄。

他们自然知道,这道难题的答案是什么。

是人才,只有得到了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人才之中,武将的地位更是尤为重要。要论治国安邦,运筹帷幄,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不如文人;但要说起攻必取,战必克,那还真是少不了这些凶悍绝伦的赳赳武夫。

因此,为了得到这些人才,割据四方的豪杰们自然也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像我将其旧部拨还给尉迟恭指挥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来讲,只不过是小儿科罢了。尉迟恭感激之情或许有,但要相信他从此就能死心塌地地为我效劳,那无疑是太天真了。

他一定正在观察我,观察这个在战场上将他击败的人,是不是真正值得为之效力的主人。

而我,也在观察他。

我们很快便有了新的任务——前往洛阳,攻击割据东都、自称郑帝的王世充。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战,王世充这个人,冲锋陷阵一无所成,但论起守城和玩弄阴谋诡计来,他绝对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手。要知道当年纵横天下的蒲山公李密,便是惨败在这个人的手上。

战局逐渐陷入胶着状态,敌我双方互有胜负。原本从刘武周处来降的将领们纷纷借机逃亡。其中便包括当日与尉迟恭一道归降,同样受到我礼遇和信用的寻相。

这一事件,给我军造成的心理打击并不小。大家议论纷纷——看啊,寻相和尉迟恭穷途来归,秦王不但不处罚他们,还把旧部尽行拨归他们指挥,就这样,寻相这小子还叛逃了,尉迟恭估计也靠不住。再加上他当年还打败俘获过我们大唐的重臣宿将,现在勉强留在我们阵营中,可不就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