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从上海乘船返港,途中遇飓风。避风期间,外籍船主限量发给每位中国乘客一磅淡水,一切用途皆在其中。船上载有羊百余头,却有满桶淡水任意饮用。人不如畜,唐景星悲愤填膺,“殊为可恨”。回到香港,他筹集股金10元,租下船只,专供国人,往来香港广州,可惜杯水车薪。故而,当李中堂发出邀请,唐景星一呼即应。
主持招商局时,唐景星表现出的人品口碑均令人称道。他提出,“不要专制政权控制”,坚持“两周一次董事会”。汇丰驻招商局代表马士对此赞不绝口。其后,李鸿章委任唐景星接手开平煤矿。在他60岁生日时,矿区四十八乡绅父老子弟“同送万民牌伞”。而尽管历任招商局与开平煤矿两大肥缺领导,可唐景星死时“身后萧条,子嗣靡依,未能稍食其报”。
1883年,招商局的“好人”唐景星受徐润牵连,遭盛宣怀驱逐,远赴欧洲。九年后,他病故天津,十三国驻津领事馆降半旗志哀。灵柩用轮船运回到老家广东,十三国商务官员专船同行,这支庞大的船队“一字排列”时,整个海岸灯火通明。
很有意思的是,晚清四大买办中,有三人籍贯广东香山。除去徐润、唐景星,另外一人为郑观应。更有趣的是,三人都与招商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是在激烈的官商斗争中,广东人郑观应加入了盛宣怀领头的“江浙帮”,命运由此与两位老乡大相径庭。
郑观应出身卑微有关郑的出身背景,国内大多文献记载“郑出生买办世家,其叔父等人为多家洋行买办”。而国外汉学家们考证的结论是“郑出身卑贱”,此处取后者。,曾师从广东名儒。咸丰八年(1858),按照清朝科举考试例制,这年是三年一科的大比年,16岁的郑观应未能上榜。于是,乡村私塾先生的郑父建议儿子外出闯荡。
郑观应先进入宝顺洋行做学徒,与徐润成为同事。只是当时后者以19岁的年龄获准帮帐,所以同为香山籍的两人并未有太多交往。1874年,郑观应受聘太古洋行,升任总买办,跻身上海社会名流。一次山西义赈的活动,他首次引起李鸿章的关注。随后,李刻意为郑观应安排了觐见慈禧的机会,并委派他负责上海织布局筹建。
无意中结识李鸿章,成为郑观应事业的转折点。在这个平台上,他与替李鸿章办事的盛宣怀越走越近。二者惺惺相惜,成为彼此为数不多、相知相交一辈子的朋友。从此,郑观应事业发展得到盛宣怀无所不至的提携帮助,其待遇与徐、唐有天壤之别。
1881年,李鸿章朝廷上奏,恳请将郑观应“一门好善”的事迹载入广东省志和县志以示表彰。奏片写好,盛宣怀马上抄录副本寄给郑观应,后者感激涕零,回函表示,“感悚交集,非得笃爱深知,曲为详达,时与春嘘,乌能承此”。两年后,经元善收集龚寿图等人挪用织布局公款罪证,龚反戈一击,举报郑观应利用织布局款项炒股,“利则归己,害则归公”,导致织布局资金紧张,迟迟不能按时开工。盛宣怀只手遮天,郑观应最终安然无恙。
除此之外,盛宣怀控制电报局时,郑是该局商董;盛接收改组汉阳铁厂,郑是商董;盛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与萍乡煤矿,合作者又是郑观应。顺风顺水的他置地建房,在澳门修建了约4400余平方米的郑家大屋。
盛宣怀性格清高孤傲,自命不凡。郑观应若只懂钻营偷巧,断然不会受他如此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