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恰似春梦(5)

但是,他没有放弃最后的努力,连夜起草奏稿,向6岁的皇帝剖白,对资政院指控辩解。可惜,稿未竟,朝廷旨意到。八个字,触目惊心:革除职务,永不叙用。

两个月后,盛宣怀流亡日本。在他默默离去的时候,另一个流亡者刚刚归来,在南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欢呼与崇拜。此人叫孙中山。倘若盛宣怀记忆足够深刻,他应该记得,17年前,郑观应曾来信推举过这位少年得志的孙医士。

猛回头已是万年身,历史竟是如此的浪漫与轻佻。

联系到年初的豪情万丈,1911年的盛宣怀更像一首有头无尾的悲歌,初始绚烂至极,最后却草草收场,留下一个无限落寞的身影。势不可挡的过往在事后看来,恰似一场春梦,让人感觉意味深长。至此盛宣怀如史景迁《大汗之国》描述的那样:“往昔的失落令人黯然神伤。”而他一生掌控的企业也随权力斗争和改朝换代,烟消云散。

命运太难言说,许多事情从结局回望,当初的意气风发就越发让人感到苍凉。

1911年1月,距离昔日的中国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足足67年。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历史一直不完整地演进,时势扑朔迷离,而类似于盛宣怀这样的后辈们则光华熠熠--纵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时间的侵蚀下被嚣尘吞没。

伍秉鉴与盛宣怀,当年的中国首富与后来的首富,有太多的巧合与偶然,他们的经历似与不似,时人看不通透,后人亦拼凑不齐,只有那些微妙的细节永远在暗处推波助澜。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纵横一千年》,统计出过去几个世纪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6位中国人入选,分别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刘瑾、宋子文和伍秉鉴。6个人中,清朝占据其二,且唯独伍秉鉴看起来像个纯粹的商人。

事实上,登上首富的荣誉名单,商人伍秉鉴的发家杂糅着极强的政治因素。

清康熙一朝,帝国最高权力层暂时放宽海禁政策,广东政府招募并指定13家实力行商与外商贸易,同时代海关征缴关税,称为“广州十三行”。伍秉鉴(1769-1843)

其后,清朝闭关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地为通商港口。十三行间接受益,为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延绵百年,清朝政府所有关税收入中十三行上缴十成有四。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成为十三行行商老大,财源滚滚,富可倾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