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教师地位与要求的见解郑玄极力推崇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他把尊师提到与尊父并列的地位,认为天子对老师也必须执弟子礼,这是因为“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在这里,郑玄概定了教师的本质是传道的。道是维系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道当然就要尊师。正因为教师负有“教人以道”的重任,而且“师善则善”,所以在尊师的同时,还要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正于己。郑玄说:“小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无诳欺”。即指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要以正直的行为教导学生,不能欺骗他们。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一条原则,又是师德修养的一条要求。二是教师必须精于学。郑玄在注《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时,主张教师不能不求甚解,照本宣科,要精于学业,先“心解”而后教人。三是教师必须勤于教。说:“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其进之”,即只要学生虚心求学,就应当积极施教,予以促进。他主张“乃极说之”,反对“师有所隐”。四是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即善于在教学中“见己道之所未达”,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无愧于教师的尊位。
教育方法
郑玄在长期的学术与教学实践中,精辟地阐发并总结了几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一为践履的原则。郑玄发挥儒家重实行反虚言的思想,说:“以行为验,虚言无益于善也。”为了规范人们的善行,郑玄因而重“礼”,说:
“礼也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体之为圣,履之为贤。”他把“践而行之”看成圣贤之道,这里论述的“知”与“行”、“学”与“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反映。二为渐进的原则。郑玄主张教学要“先易后难以渐入”,即指循序渐进。三为“心解”与“启发”的原则。郑玄继承儒家重“思”的传统,说:“思而得之则深”,即只有认真思考,才能深刻领会,这就是“心解”。又说“学不心解,则亡之易”,就是说,不深刻领会,就容易忘记。这样就强调了思考是理解与巩固知识的必要条件,这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郑玄还把“心解”与教师的启发联系起来,以调动人的积极思维。他在揭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本质时说:“识思之深也”。也就是当学生想把问题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时,老师才去启发引导,从而认为启发的目的在于使思考深入。他还主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告”,要让学生“思而得之”。这里客观地阐述了“教”与“学”、“启”与“思”的关系,又科学地概定了一个完整的启发思维模式。
郑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重视训诂。汉学主张先从文字学入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将古书的第一道难关打开,然后再去研究内容。郑玄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他注经时紧扣文义,引文必标明出处;如下己义,句首多有“玄谓”之类的提示语;如果是自己的揣度,句尾还有“其与”这样的推测语,以便使读者一目了然。他教学时,常以经说经,言必有据,古朴客观。绝不以今人的需要,推衍古人的见解,寻求微言大义,甚至杜撰出虚妄的东西来。二是采用问答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这是和孔子教学方法一脉相承的。郑玄不仅注经反对繁琐,而且教学也崇尚简要。他常常通过问答形式,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启发思维、解答疑难,使学生各得其所、深受教益。三是因材施教。郑玄在注《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时说:“失于多谓才少者,失于寡谓才多者,失于易谓好问不识者,失于止谓好思不问者,救其失者,多与易则抑之,寡与止则进之”。这种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与气质因人“救失”,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郑玄有效地实践了这一方法,他能深知自己学生的才德个性,并通过因材施教准确地预言了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