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学生做“爬蚤”

谭亚西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往一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到它身体高度的400倍左右,所以说跳蚤可以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结果“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显然有些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测试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杯上的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以后,实验者把这个盖子轻轻拿掉,跳蚤并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他发现这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只玻璃杯了。最后,一只跳蚤终于变成了一只可悲的爬蚤!

身为人师,面对课改不能甘为“跳蚤人生”,更不能将学生视为“跳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环境的构造者,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过多的知识灌输,过多的课前预设,过多的分析讲解,过多的言语霸权,过多的标准统一等,这些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行为只能为学生提供较为狭隘的学习空间,只能让学生思维方式如“杯中之蚤”形成思维定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差。

记得爱尔兰作家卡瑞笔下有个故事:有一次,一个8岁大的女孩跑来问卡瑞是否喜欢画画,他说:“喜欢。”女孩问:“那么我画什么呢?”卡瑞说:“你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我画一只天鹅好吗?”“好,就画一只天鹅吧。”女孩坐在河边用了半个小时画一只正在游泳的天鹅。天鹅的脚掌被画得很大很大,而且很仔细,线条又黑又重,然而,身体部分则轮廓清淡,模模糊糊,形状有点像一朵浮云。显然,小女孩所表达的不是“科学概念”的天鹅,也不是连环画中“标准”的天鹅,而是她心中的天鹅。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其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充分解放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不是创造让学生来适应的教育,而是创造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单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固定的教学模式,常常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学生往往处于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渴求知识的欲望就会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呆板、僵化了,学生的灵性被窒息、泯灭了。天真活泼的孩子如同教师驯养的笼中之鸟,想飞也飞不高。到头来,学生不就成了一只可悲的爬蚤?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体,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是独特的,是充满灵性的。其实每个学生,每一堂课,就是一本读不尽的教材,用不完的课程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信任、彼此欣赏和分享会让这本教材更加生动,会让课程资源更加丰厚。因此,在学生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放学习空间,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振翅高飞,释放心灵的自由,彰显自我个性,构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们永远也不要给学生头上加上“玻璃盖”,永远也别让学生做“爬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