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存在,便有希望。
有希望,便有光明。
石油部与地质部紧密配合,勘探精英云集东北,请来苏联专家助战,凹中选隆,地质师煞费苦心布置三口基准探井。
两部合作撒开大网
1958 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席卷全国。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有着浮夸的水分,当时钢铁、煤炭、粮食的产量还是有了大幅度增长。石油工业虽然步履维艰,但是每年仍以20% 以上的速度在攀升。然而,需求量的巨大落差掀起了波澜,让石油战线的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立志拼了命也要拿下几处大油田,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自从党中央发出号令,石油工业部雷厉风行,迅速调整部署,从西北和大西南抽调精兵强将,云集东北,摆开石油勘探的千里战场。
石油工业部这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产业新军,有着从解放军部队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1952 年2 月,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 军57 师八千子弟兵,集体转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从此在石油战线的各级组织中,上有久经战火考验、功勋卓著的老将军,下有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士兵。听说开赴东北勘探大油田的消息后,上上下下群情振奋,纷纷请战,积极要求担任开路先锋。
1958 年4月,石油工业部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同年5 月扩编为处,任命了宋世宽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以西安石油地质调查处的人员为骨干,抽调玉门、四川、青海、新疆油田的部分干部作补充,迅速开展工作。
当时年仅26 岁的青年地质师杨继良,奉命从西安地质调查处调往东北松辽石油勘探处的地质室工作,他和同是搞石油地质专业的夫人,抱着刚出生8 个月的孩子,未带任何东西,急赴北京石油工业部接受任务。临行时部领导交给他一枚松辽石油勘探处的公章,夫妻俩知道去东北会有一番艰难困苦的工作等待着他们。因此,狠着心舍小家为国家,把尚未断奶的婴儿托付给在天津的母亲代管,然后日夜兼程,奔赴四平基地报到。
没料到,带来的公章还没派上用场,6月又一跃把编制升格为局。石油工业部委派司局级干部李荆和同志出任党委书记兼局长,再一次加强领导扩充实力,并把指挥机关迁移到长春市靠近火车站的东二条街一栋大楼内办公,目的是与先期在松辽盆地开展勘探工作的地质部所属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协作方便。当时,石油工业部松辽石油勘探局仅有一千余人,主要13负责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深井钻探工作。
1958 年春,按照邓小平总书记的指示,地质部何长工副部长和石油工业部余秋里部长,共同组织召开了两部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协调会议,总结分析了地质部前期勘探工作已取得的成果,两部一致认识到松辽盆地大有希望,决定突击方向首选东北。会议向地质和石油两部全体职工发出了:“三年攻下松辽,尽快找到大油田”的号召。要求两部勘探队伍紧密协作、密切配合,及时交换情况,共同走好松辽撒大网由普查到详查这盘棋。会议期间还分析研究了前期已取得的大量的普查资料,提出了在松辽盆地做四条区域性综合大剖面,开辟两个探区,详查十个构造,钻三口基准井的勘探部署方案。
石油工业部从西安地质调查处抽调骨干力量紧急奔赴松辽,短期内组建起地质详查队、重磁力队、地球物理综合研究队和井下电测队,配备了13 台手摇钻和一批比较先进的勘探设备。为了弥补地质部打深井的不足,还特别从玉门油田抽调32115 和32118 两个配有3200 米钻机的基准井钻井队,加强了松辽地区的勘探能力。装备最精良的王牌物探队派往松辽与原有的勘探队伍汇合。一时石油勘探的精英和十八般武艺汇聚松辽,融入了1958 年举国上下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的高潮。四面八方赶来的勘探队伍,一不问吃,二不问住,甩开膀子,拉开架势,决心大干一场。
开国伊始、百废待兴,依靠贫乏的工业基础和为数甚少的科技人才,要在地广人稀、蛮荒初开的松辽大平原上进行石油勘探,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