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希望的热土(3)

9月份以后天气转冷,他们又弃船登岸,转移到辽北的丘陵地区,继续徒步踏查岩石露头,直到大雪纷飞的十冬腊月才收兵回营整理资料。通过这次地质普查,使地质专家们对陌生的松辽大地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初步推断出在松辽盆地的中央,可能有相当厚度的沉积岩层,具备生油和储油的基本条件。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大地饱受蹂躏,森林煤矿和钢铁都没有逃脱被掠夺的命运。对石油的觊觎更使日本军国主义者疯狂地探测。史料中记载,日本人曾在东北的阜新一带钻过浅井获得了少量的油流。依据西方的地质理论,他们认为东北没有海相沉积地层,不可能找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因而放弃了向松辽盆地腹地的勘探。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资料给新中国地质工作者一个启示:东北地域辽阔,几口浅探井的失败决不意味着松辽盆地就没有希望。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还有相当一些地质工作者对松辽盆地做了大量的早期预测性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出11 个含油气远景区,5 个希望等级,松辽盆地当时被定为三级远景区。

专家们将这一预测成果,在1956 年就向党中央做过详细的汇报。

1957 年春,石油工业部委派地质师邱中建等7 人,组成了松辽平原专题研究队,再次深入到松辽盆地,进行以寻找石油为目的的踏查研究工作。这7 个人足迹踏遍东三省,南到燕山脚下,北至兴安林海,他们几乎围绕松辽盆地的边缘徒步踏查了一圈。历时一年的行程,他们饱受艰辛,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有几次险些献出生命。在松辽盆地南部老哈河地域勘测一套极有价值的不整合地层时,正是三伏天,时而骄阳似火,时而暴雨倾盆。一天,他们趟过了碧波如镜的老哈河去对岸采集岩样,归来时,山洪暴发使老哈河变了脸,裹着泥沙的激流汹涌澎湃,让人不寒而栗。在一无桥船,二无人救援的情况下,地质队员们不得不冒险下水泅渡,不料一排浪头打来,把手挽手前进的队员们打散,雷茂文同志被卷入漩涡之中,情况十分危急,是队长邱中建挺身而出,拼死相救才挽回了同伴的生命。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莽莽数百里,除了无路可行之外,还遍布毒虫猛兽,每前进一步都潜伏着危机,若是没有鄂伦春人当向导,他们很难活着穿越那片百里无人烟的林海。年轻的找油人就是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那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那不屈不挠的敬业精神,浸透在每一页书写工整、记录翔实的地质资料上。

他们的这次野外踏查发现了白垩系砂岩储油地层, 绘制出1 ∶1000000 的地质图,采集了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岩石标本。他们提交的地质考察报告,丰富了松辽盆地含油气远景的论证依据,更加明确地指出:

松辽大地是极有希望的石油勘探地区。

这些早期的开拓性工作,勾画出了石油勘探的战略目标,给中央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选择新的突击方向会议如期举行,还是在中南海居仁堂那间弥漫着香烟气味的会议室里,以邓小平为中心的中央领导和石油部前来汇报的几位地质专家,凝视着铺在桌上的那几张标明含油气远景区域的地图,缜密的思考之后,又热烈地讨论了许久。

邓小平总书记依然像率领十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那样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充分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之后,在他心中酝酿成熟了一个调动千军万马的战略决策──石油勘探的重点向东转移。他坚定地指出:“在1958 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队进行野外调查10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能找出油来就很好,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总的说来,第一个问题是选择突击方向,不要十个指头一样长。全国如此之大,二十、三十个地点总是有的,应该选择重要地点先突击。选择突击方向是石油勘探的第一个问题,不然的话,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就经济价值来说,华北和松辽都是一样的,主要看哪个地方先搞出来。应该由石油部组织一下,请地质部和大量的地质专家们来,大家来讨论一下,确定个方案。石油勘探的战略方针不能这里、那里都搞一下,总要有个轻重缓急。哪个地方先找出油来、哪个地方后找出油来挑出个先后次序……找油和打仗一样,过分分散就不利……”

邓小平总书记的这段深思熟虑的讲话,体现出一个战略家具有的眼光,他高瞻远瞩,风度翩翩,左手掐在腰间,右手中握着铅笔,以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和胆略在含油气远景区域图上指点着东北、华北、四川、鄂尔多斯等处希望比较大的盆地,面向石油工业的领导和专家们继续用高亢的四川乡音说道:“要多花一些精力,研究一番……柴达木地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还用不上,塔里木可以不忙……东北搞出来了,也会跳到前面。”

新上任的石油工业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在前一段的会议期间始终没有发言,他仅是用那写字不太方便的一只手快速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东北……华北……四川……突击方向……听了总书记的一番谈话,他深受鼓舞,眼睛亮了起来,按捺不住一腔沸腾的血脉,产生了一种驰骋疆场,跃马扬鞭的神往激情,挺起胸脯,想说点什么,又觉得搞石油勘探自己还是个外行,把话又咽了回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