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不转水转,遇事要懂变通(1)

1945 年的秋天,战败的德国一片荒凉。一个年轻人在街上无所事事地游荡了近一个月后发现:德国人处于“信息荒”之中,所有人对信息都非常渴求。

于是,生活窘迫的他决定卖收音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联军已经占领德国,制造和销售收音机是违法的。

怎么办? 翻来覆去,想了又想,他始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有一天,看着堆放在自己面前的机器零件,他突然计上心来。

既然组装好的收音机不能卖,那就不妨变通一下:把收音机都拆了。

很快,年轻人把收音机的零件、线路全部配好,并附上说明书,一盒一盒当“玩具”卖出,让顾客动手组装。

这个方法果然产生了奇效。一年之内,他就卖掉了几十万台收音机。

这年轻人,就是奠定西德最大的电子公司基础的人,名叫马克斯· 歌兰丁。

马克斯· 歌兰丁之所以能顺利地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就是因为他明白山不转水转,处理问题时只有懂得灵活变通才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正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不一样的思路会导致不一样的做事方法。有时,我们只需转化一下思想,变通一下方法,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果我们处事过于刻板,不懂得如何将问题转换,事情的处理必然陷入僵局。

比如,我们中的某一个人住在某个热闹的街角。因为住所临近学校,所以每天放学后,很多学生会抄近路从家里的花园经过。为此,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园,不久就被学生们踩出了一条泥路。

为此,我们可能头痛不已。为了阻止学生们再次踩坏自己的草地,我们可能会尝试各种办法。譬如呵斥孩子、养条看起来凶恶的狗、竖起篱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我们与学生们和睦相处的局面会被打破,而且问题还得不到根本解决。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按照习惯性思维,我们通常会从“阻止”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搬家、报警、每天都守在花园口。除此之外,好像已经别无他法。但显然,这些过激的方式都不是好主意。

事实上,跳出习惯性思维,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脚下本没有路,踩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孩子们愿意经过美丽的花园,那就在同一个地方顺势重新铺出一条路。如此一来,既可以方便大家,又可以避免花草被踩。何乐而不为?

做事不能总是按老规矩、老观念、老习惯、老脑筋去办,而是要“变”,变则通,不变则永远不通。当我们在其中的一条路上走不通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

每当有员工问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就会建议他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换个角度,学着把问题转换一下。但我得到的答案常常是这样的:这事多年来我都这么做的,也都过来了,这样也没什么大错。

事实上,这种心态做事做工作只能是一种维持,而不能创新、发展。

长此以往,它最终将会导致员工,以及企业被淘汰出局。

为此,我在给学员们讲关于创新的问题时,常常会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哑巴走进一家五金店。他想买一颗钉子,于是他就对着服务员比划手势。他左手做拿钉子状,右手做握锤状,然后用右手锤左手。

有些迷惑的服务员从柜台里给哑巴拿了一把锤子。哑巴摇摇头,用右手指左手。

于是,服务员又给了他一枚钉子。这回,哑巴很满意地笑着离开了。

在哑巴走后,五金店马上又来了一个盲人,他想买一把剪刀。

这时,我就会问台下的学员:“你们认为盲人怎样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买到剪刀?”

一些以前没听过这个故事的学员往往这样回答:“他可以用两根手指比划用剪刀剪东西的样子。”而赞成这个答案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之多。

事实上,盲人只要开口讲一声就行,因为他不是哑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