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完成任务不是结果(1)

“早上和黄昏各撞一次钟”这是小沙弥进寺之初,老方丈说过的话。

小沙弥一直牢记在心。他还记得老方丈最后说的那句话:“众生沉迷,需要我们的号召钟声。”

不知不觉,半年过去了,小沙弥发现撞钟是件单调而枯燥的事情,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声自然也没有之前的深沉、浑厚。

一天,老方丈把小沙弥叫到禅房里,说:“你以后不用再撞钟了,直接去后院劈柴挑水吧。”小沙弥对老方丈的这番话很是疑惑,便问道:“师傅,我每天按时撞钟,钟声也很响亮。几里外的居民都听得到。为什么让我去砍柴?”

老方丈对小沙弥讲道:“寺院的钟声要能够唤醒沉迷的民众,因此一定要圆润、悠远才行。你的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

结果是一种不将工作、任务做到最好就誓不罢休的一种落实到底的精神。小沙弥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因为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的想法,为了撞钟而撞钟,只为完成任务,从来不想、也不管钟声是否达到真正的效果。

如果说故事中的小沙弥把撞钟当成任务,终撞不出圆润、浑厚的醒世之音。那么,我们工作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与小沙弥简单的撞钟行为又有什么不同?

当单位要求我们发传真,我们经常把公司logo 印歪、将满纸黑斑点的传真发给客户,甚至有时候过了单位规定的最晚期限,我们还没来得把这份传真发出去。

要开会时,秘书象征性地在单位QQ 群(众多人不在线)发一条消息:“下午1 时,全体员工在一号会议室开会,希望大家准时参加。”而等到下午1 时时,因人员不齐,经理只好宣布会议改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习惯性地把完成任务与提供结果等同起来。这是对结果的误解,结果远远高于完成任务。对此,下面这位美国石油青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诠释。

美国石油开发热期间,石油工业并没有现在发达,石油罐盖的焊接工作都需要专人监控,一位青年人就在当地的石油公司负责这项监控工作。

每天,他先看着石油罐被输送带移送到旋转台,再盯着旋转台上方的自动焊接机滴下焊接剂,最后,望着油罐下线。青年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石油罐盖被完全焊接,保证运输安全。

没过多久,青年人厌烦了单调而枯燥的工作,要求调到其他工作岗位。但是老板看到青年人技术不好,学历也不高,并没有批准这项要求。

青年人只得继续每天重复着之前的工作,但是他与小沙弥的“完成任务”不同,开始考虑如何为公司“创造价值”。

在每天的细心观察下,他发现罐子每旋转一次,滴落的焊接剂不多不少正好是39 滴。于是,他突发奇想: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不就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效益?

经过测算测验,他发现只需要38 滴焊接剂就可以把石油罐盖密封完好。但是,公司采用流水线作业,只有39 滴的焊接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后,青年成功研制“38 滴型”焊接机,用这种焊接机,比原来的每次要节约一滴焊接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