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命不凡者未必真聪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是聪明的,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是聪明的,(可是即使)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的时间也不能坚持下去。”

人生谋略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自谦的说法给每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提了个醒,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不要自作聪明。

遗憾的是,“自作聪明”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通病,人们总是盲目地认为自己了不起,很伟大,自认为明了一切事物的高深义理。自作聪明者做事常常缺乏正确的判断,好走极端,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不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也不知道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就是恰到好处,更不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甚至要与大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抗衡,结果却常常是一败涂地。他们为人做事不合中庸之道,因为自以为聪明,往往自投罗网,吃亏上当了自己却还不知道。比如人们常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因为自己会游泳,就以为自己水性好得不得了,无论多深的池塘都敢下,越是别人不敢尝试的招式越敢表演,不知道谦虚谨慎,不懂得不可则止、适可而止的道理,最后只能亲自品尝自己酿下的苦酒。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难,知己就更难了,因为人们都有虚荣心,就算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不愿意承认和面对,所以很难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更可怕的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偏偏认为自己要比一般人聪明,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因此总是一副高人一等、目空一切、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他们决不会承认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由于他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他们看问题总是片面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耍一些小聪明,给自己和他人以错误的引导,结果总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其实,“假聪明”与“真糊涂”只有一步之遥。有“假聪明”毛病的人,好像天底下只有他最精明,别人都是傻瓜,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要“谋算”,要玩弄心机权术。结果,到头来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类人,总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聪明”,什么东家长李家短,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是一遇大事就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自然不可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当。正如清末名臣左宗棠所言,“凡小事精明,必误大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

据说,有一个人去酒吧喝酒,酒喝到一半,突然觉得内急,想上洗手间但是又怕酒被别人喝掉,于是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来。他向服务生借了笔和纸,在纸上写了一句“我已在杯里吐了一口痰”,用酒杯压住那张纸,然后就放心地去洗手间了。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发现酒还在那里,就很高兴,但同时他还发现纸条上多了一行字:“我也吐了一口。”其实,如果这个人去洗手间之前和服务生打个招呼,然后大大方方地离去,根本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是典型的自作聪明,进入陷阱却不自知的事例。又如,有个拳击手去小河里游泳,脱了衣服放在岸上后,又怕有人偷走,于是留了一张字条放在衣服上,字条上是这样写的——“这些衣服的主人是一个拳击手,他曾夺得多次拳击赛的冠军,所以请不要动这些衣服”,然后放心地去游泳了。但是,当他游泳回来后,却发现自己的衣服没有了,而自己留的字条上多了两行字:“拿走衣服的是一个短跑健将,如果你能追上我,衣服就还给你。”这样自作聪明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可能在我们身边就发生过很多,只希望我们不要做这样“聪明”的傻子!

遇到陷阱而不知躲避,这和中庸之道虽然尽善尽美却不去运用它是一样的愚笨。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大智慧者孔子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合乎中庸之道的做事方法。有一次,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与朋友交往,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时要忠心劝告并且善意地引导他,但是如果朋友不听从的话就算了,不要自取羞辱。和朋友交往时,因为在某些问题上比朋友明智,比朋友看得长远,比朋友聪明,就真诚善意地提醒朋友,这是应该做的,否则眼看着朋友出问题却不提醒,就没有真正的友谊可言。但是,在朋友不愿意听从的情况下,强迫人家听从,甚至要替人家做主,这就做过了头。俗话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理念与自我选择的权利,都有自尊心。因此,即使是对别人的善意规劝,也要有个限度,以免产生不好的后果,反而使朋友之间产生间隙,这样做倒不如等朋友自然而然地醒悟。在这里,孔子强调的“不可则止”,就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原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庸之道还告诉我们“可则止”的道理。还是以劝告朋友的事例来说,如果朋友听从了劝告并且有所醒悟,我们就要见好就收,如果还嫌帮忙帮得不够,喋喋不休地给人家讲大道理,或者干脆插手人家的私事,处处要显示出自己比朋友聪明得多,就又做得过头了,过犹不及。孔子的学生子游曾经说过,“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与朋友相交过密,反而会疏远。西方也有谚语说,“好篱笆造就好邻居”,“亲密易生狎蔑”,意思也是说,与人交往时要注意保持限度,要给彼此以独立的私人空间,这就体现了为人处世的中庸原则。

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虽然知道中庸之道的妙处,也知道应该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的原则,但却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究其原因,一部分人大概是因为自身贪欲太大的缘故吧。好胜心强,想得到的东西多,结果在不知不觉间就放弃了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另一部分人也许是行“中庸”过了头,结果什么事都不敢放手去干了,仿佛一干就会过了头,他们把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变成了凡事差不多即可,要求不高,甚至放弃了应当坚持的原则,变成了真正的“折中主义”,反而做事情不努力,连一般的标准也达不到。这样做会养成人的惰性,就成了“不及”,也背离了中庸之道的真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