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的根本是中与和(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秉性就是“性”,遵从自然秉性做事就是“道”,把“道”修明并且推而广之教给别人就是“教”。

“道”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行为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时候也内心戒惧。没有比隐藏更明显的了,没有比微小更显著的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而严格要求自己。

让个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不表现出来,就是“中”;表现出来时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应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

人生谋略

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中既有共性,比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等等;也有每个人特有的个性,比如一个人的脾气、爱好,等等。当然,这种天性还包括人类拥有自己的精神与意志,并且会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来思考和判断事情。既然“天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么就会有我们主宰不了的方面,这就是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常常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实际上有时我们做起事情来又常常是“力有余而心不足”。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的命运有时候真是由大自然安排的。所以,只有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做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本性,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这样做事情,就可以说是“道”了。

然而,顺乎自然,决不可以理解成什么事情也不去做,干脆守株待兔一般地听天由命,结果爱怎样就怎样吧。顺乎自然地做事情,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隐规则”,是以“做”为前提的。以“道”的标准来做事,其实说的是凡事不能蛮干,不要做与事物本性相违背的事情,不自以为了不起而做事张狂,也不逞强好胜地扭曲自己的本性,这才是顺乎自然的真正寓意。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来对比一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做事情须合乎“道”的重要意义。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刚好看到树杈间的一只小小的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番景象,于是停下来观察。那是一只蝴蝶的茧,只见一只新生的蝴蝶正在艰难地从那个小裂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很长时间过去了,蜕变似乎一点进展也没有,看起来蝴蝶似乎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这位观察者实在替蝴蝶着急,他决定帮一帮它。于是他找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开,这样小蝴蝶很容易就从茧中挣脱出来。可是,它并没有像这个帮助它的人想象的那样展翅飞翔,而是身体萎缩,翅膀一直紧紧地贴在身上。这位观察者期待蝴蝶的翅膀伸展起来,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却始终没有到来。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寺院里。春天来了,寺院里还是一片枯黄,师父让小和尚准备一些草子。小和尚问师父什么时候撒种,师父回答说:“随时。”

春天总是刮风,小和尚撒的草子中有一些被风吹走了,他慌了神,对师父说:“不好了!好多草子被风吹走了。”师父说:“那些被风吹走的草子多半是空的。随性。”

夜里下了一场不小的春雨,清晨,小和尚着急地对师父说:“师父!许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师父说:“冲到哪里都会发芽的。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枯黄的草下面泛出了点点绿意,慢慢长出青翠的苗了。小和尚高兴地跑去告诉师父。师父说:“随喜。”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故事中那个所谓的“好心人”其实并不知道,蝴蝶只有靠自己努力从茧上的小裂口挣扎着钻出来,才能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上,从而展翅飞翔,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做事不遵从“道”,即使努力了,也不会获得成功。也许我们更应该向第二个故事中的师父学习,依事情的本性而动,这样自然会有不小的收获。由此我们对“道”就有了基本的认识,那就是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就算成功了,也只是暂时的,得不到永久的胜利。

做事情要合乎“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人处世方法。也许有人会发问,比如说人们有欲望的本性,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就应该遵从这种欲望而为之呢?这不也是自然规律吗?诚然,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自然本性,但实际上,人的这种自然的欲望只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点尘埃,而我们做事情要遵从的是最大的“道”,我们的生存更要遵循大的自然规律。因此,人的自私与贪婪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的将是相互争斗、尔虞我诈,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哀,这才是大“道”的规律。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所以,真正地遵从“道”来行事,是要我们获得生存的智慧,返璞归真,而不是依照那些小欲小望的本性去行事。

学习和推广回归本性、遵从规律的做事方法,这就是“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因为它是最根本的规律,如影随形一般地统率着人的“本性”,然而“道”又是不同寻常的,它常常说不清、道不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教”的过程其实靠的是我们去体悟,然后再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有人认为做事情要“随性而为”,这其实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用我们的智慧做到“率性而为”,也就是引导人的本性去行动,这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所应具备的德操。

一个可能获得成功的人,常常是善于修养自身的人。这里所说的修养自身,如果只理解为要使自己“清心寡欲”,未免太过狭隘。而是要修养自己认识“道”,依“道”而行的能力,这才是积极的心态。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