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 因为大道废弃了,
有仁义。 才显现出“仁义”。
智惠出, 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聪明智慧”出现了,
有大伪。 才有了狡诈和虚伪。
六亲不和, 家庭亲戚之间不和睦了,
有孝慈。 才彰显出孝慈。
国家昏乱, 国家昏乱动荡不安了,
有贞臣。 就会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人生觉悟
老子在上一章中提出了领导者管理的差别所在,也相应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卓越的政绩和好的管理效果所应该采取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诚守大道原则的基础上的。我们人类虽然是大道孕育出来的,也是从大道的规律中得以发展壮大的。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聪明才智不断增长,我们渐渐地开始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起来,逐渐开始违背大道的原则,不再遵守自然规律了,并且想摆脱大道自由发展,因此使我们越来越远离大道。
尽管我们离大道越来越远,但是仍然生活在一个相同的境况中,这是什么呢?老子告诉我们,这是由于社会中产生了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使我们在远离大道的时候,不至于发生更大的混乱,从而避免了我们最终走向灭亡。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条文、法令法规和奖惩制度,来保证我们的社会正常运转,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所有我们人类为了弥补偏离大道后,不致走上自绝之路的修补,都不是大道所主张的无为之治,而是有所作为的。我们的政策条文也好,法令法规也好,都是从中确立了对立面,也就是说有了好坏之分,有了对错的差别。正是有了这种分别,我们才有了奖惩制度,好的、对的就会得到奖励;坏的、错的就会受到处罚。从而确保我们人类社会在这种有所作为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说到相对的概念,它不仅是我们有为而治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我们人类一切行动的体现。比如好和坏、美和丑、真和伪、亲和疏、忠和奸、大和小、多和少、上和下、前和后都是比较而言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无从显现。
我们都坐过汽车,从疾驶的车上向外看时,会发现路两边的树在向后飞快地退去,这时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不是我们在行走,而是树木在行走。其实,汽车和树木是相互对应的参照物。如果没有树木的相对静止,我们就感觉不到汽车在行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就连我们的文字也有其相对性存在。比如仁这个字,从字面上将它拆开就是两个人,为何是两个人呢?很简单,一个人不管他是好是坏,你都无法判断,因为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参照物。而两个人你就可以判断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那怕是极微小的差距,也可以作为你区分他们好坏的标准。有了标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仁,仁就是从人的对比中找到正确的一面,找到真正的人。正如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只有真正热爱他人的人,他们的行为才能被称为仁。
仁的概念我们了解了,而这里还有一个义字存在着,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义气”,我们经常这样说谁谁很讲义气。不错,义字确实包含“义气”的意义,但是它是有所选择的。那么如果将仁和义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只有那些与社会准则相同的、合理的,并且真正热爱他人的行为,才是仁义的行为。
我们在了解了仁义的同时,还要知道在仁义的背面还有不仁义,在真仁真义的后面,还有假仁假义。但是,我们是有标准的,只有真正的仁义才会受到人们的认可,才会得到社会的奖励。当人们都在行仁义之事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和睦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仁义之举的。我们知道人都是有欲望的,而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有时会为己谋私利,而做出不仁义的事来,这时的智慧就只能称之为聪明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耍小聪明。我们会利用自己的这一点小聪明,使用一些手段为自己谋取一些利益,比如左右逢源、前倨后恭、溜须拍马等。我们也经常会利用自己的这一点小聪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开脱,甚至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解释,把错误说成正确,颠倒是非。更有甚者,会装出一副诚恳的面孔在博得对方的信任后,实施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
有一个老农卖掉了一头猪,当他揣着钱往家走的路上,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追了上来,对老农说:“大爷!你卖猪的时候,我正在旁边,看见买猪的那个人给你的是假币。”老农听后急忙拿出钱来看,这时那个年轻人一把抢过钱,飞车逃走。老子说“智惠出,有大伪”,意思是说是智慧产生了大伪,但是他并非要否定智慧,而是反对因智慧而出的虚伪、狡诈、欺骗。
真正的仁义之士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遵循大道的,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却从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他们不会让自己的家庭不和睦,让社会不安定。他们是社会的有识之士,他们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不该因为社会混乱才有忠臣出现,也不该因为家庭不和才提倡孝子的作为,更不该因为聪明才智的增长而产生虚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