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存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靠的是侥幸免于祸害。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长官。”
【人生智慧】所谓“南面”,就是脸朝南,坐北朝南,这是古代尊者所坐的正位。南面代表着君王领袖,北面则代表着臣服。
仲弓问到子桑伯子(此人无从考证)这个人。孔子说:“可以的,很简单。”
仲弓说:“平时恭敬而做事简约,以此来管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平时随便而又做事简约,这不是过于简约了吗?”孔子说:“冉雍,你说得很有道理。”
【人生智慧】在这一章中,仲弓向孔子请教对于子桑伯子的看法,孔子认为这个人简单得可以。冉雍于是说出了自己对于为官之道的看法:简练干脆不是不可以,只是要有个尺度。态度恭敬而能行为简练,然后处理事务,那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态度随随便便,然后行为简练,那就不可能认认真真地做事了。也就是说要态度认真,办事简洁。
鲁哀公问道:“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会迁怒于人,不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岁数不大就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好学的人了。”
【人生智慧】在《公冶长篇》中,孔子已经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意义,在这一章中他赞扬了颜回的好学。然而,孔子看重的并非是颜回文章写得好,或者历史知识丰富等,而是看重颜回好学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为什么这么说呢?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会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恰恰说明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善于自省,并且注重学习的结果。这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仿的学习态度吗?
“不迁怒,不贰过”六个字应当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实践的行为准则。多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拿别人当“出气筒”;知错必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做才可能成就一生的事业。
公西华出使到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小米。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拉的车,穿着轻暖的皮裘。我听说:君子接济急需的人而不接济富有的人。”
【人生智慧】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违背孔子的意愿多给了公西赤的母亲粮食,孔子中肯地批评了冉有。不过,这并非是由于孔子小气。有这样一句俗语,“雪中送炭真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就说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道理。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上一把,通常是出自于助人的真心;在人家发达的时候还要献出财物,用心就不一定单纯了,有阿谀巴结之嫌。这就是所谓的“与其替人锦上添花,不如为人雪中送炭”。
原思(孔子的学生原宪,字子思)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推辞!拿去分给你的邻里乡党吧!”
【人生智慧】在上一章中,冉有替公西赤多要一点安家的口粮,孔子不乐意给;然而在这一章中,原思不要那么多口粮,孔子却执意要给,还告诉他不要嫌多,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其实道出了孔子的管理之道。原思拒绝接受孔子发给他的工薪,虽然“清廉”,但是却并不合理,因为周济与按禄付酬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应当区别对待。这说明孔子在给与不给之间有理智的把握,一是一, 二是二。
原思虽然是按劳取酬,但觉得俸禄太多了,消费不了。于是孔子给了他一个建议:把多余的部分拿去送给乡里的穷人。这样,既不会生活奢侈浪费,也算是“周急”了。
从以上两章不同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处事的原则性与人情味的统一。这正是许多现代管理者应当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