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七年的恋爱生活中,马克思和燕妮经受了各种考验,充分证明他们的爱情是十分珍贵有趣的。一次,马克思和燕妮又相约会面了。马克思根据多年与燕妮的难忘交往滋生的倾心爱恋之情,决心这次一定要向对方表露自己的爱情。但是,一旦他俩相会在一起,彼此却又胆怯了。两人相对而坐,默默无言,都想等着对方先开口,以致室内空气十分沉闷。这样呆坐了一会儿,马克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便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燕妮说:
“我交了一个朋友,准备结婚,不知道她同意不同意?”
燕妮听了,不由一惊:
“你有女朋友了?”
“是的,认识已经很久了。”
停顿了一下,马克思又说:
“我这里有张她的照片,你想看看吗?”
燕妮痛苦地点了点头。
于是马克思拿出一只精制的小木匣递给燕妮。
燕妮双手颤抖着打开小木匣,这才恍然大悟,猛地扑倒在马克思的怀里,双方沉浸在十分美好的幸福之中。
原来,这只小木匣里放着一面镜子,“照片”就是燕妮自己。
马克思青年时的爱情吟唱
马克思和燕妮从1836年订婚到1843年6月19日结婚,经历了七年的等待。这期间,马克思写下了许多爱情诗篇,诗中,马克思用他的全部热情和想象力向燕妮倾吐了自己的心声,既有着他赢得爱情后的欢乐和幸福,又有着得不到燕妮音信时的忧虑和悲伤。当马克思为猜忌所苦恼时,他吟唱道:
正当我在尘世,
心里燃起热望,
燕妮,你是天国女王,
怎能同我结成姻缘?
没有比我的痛苦更大的痛苦,
忧伤也是绵绵无尽期,
燕妮,要是你还对我钟情,
别忘却那个歌手孤零零!
他不敢怀抱希望,
只听从命运安排,
他会爱的只是你,
也只能为你歌唱。
他是多么心满意足,
又搏斗得疲惫不堪。
他越是感到幸福,
也就越加痛苦难捱。
一旦我眼前突然浮现,
燕妮的心已见异思迁,
激昂的七弦琴会响起,
为你弹奏的最后一曲。
在别人豪华的宴席上,
在灯火辉煌的婚礼中,
七弦琴会被摔得粉碎,
歌手啊也会肝肠寸断。
感情真挚的爱情诗篇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与燕妮订婚不久,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沉溺在一个“新的世界、爱情的世界”里。马克思由于远离“无限美好的燕妮”,内心很不平静。于是,他把自己对恋人的爱慕和思念之情,倾注在1836年至1837年献给燕妮的《诗歌集》中。保存下来的诗歌集使我们清楚看到,这些诗感情真挚,情操高尚,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其中,一篇《致燕妮》诗这样写道:
(一)
不数书页,我能把你的名字
填满千万本书卷,
愿在其中燃起思想的火焰,
涌出意志和行动的喷泉,
显露生活的永恒面目,
和呈现整个诗的世界,
还有取之不尽的太空光焰,
上苍的喜悦和人世的悲哀。
在掷带星的骰子时我会朗诵
燕妮的名字;天上和风把它
吹送给我,像吹来幸福信息。
我将永远反复歌唱燕妮
——到所有的人都知道:
燕妮的名字本身就是爱情!
(二)
言词是什么?!为了虚幻,为了说谎!
它们是否能表达感情的庄重?!
而我的爱情是泰坦神,
它能把巍峨群山毁灭尽!
啊,言词!精神宝藏的骗子!
一切被他们变得渺小和欺凌:
什么东西害怕傲慢的眼神,
他们喜爱坚持夸耀自矜。
燕妮!假如我控制了巨雷之声,
假如我掌握了天体间的辞令,
那末我在整个世界的空间,
就以明亮的闪电般文字,
向你传达着爱慕之情,
让世界永远牢记住你!
(三)
燕妮,发笑吧,你惊奇:
为什么我的所有的诗篇
是一个标题:《致燕妮》?
要知道世上只有你一人
对于我,是灵感的源泉,
希望之光,慰藉的天仙,
它彻底照耀着我的心灵。
你的名字显得灿烂辉煌!
燕妮的名字每个字母响亮,
它的每个声响都迷住听觉,
以金弦季塔尔的尖细声响,
它的音调随处在向我歌唱,
好像迷人童话的慈祥仙人,
仿佛春夜里的月亮在摇荡。
(四)
燕妮,即使大地盘旋回翔,
你比太阳和天空更光亮。
任凭世人把我无限责难,
只要你对我爱,我一切甘当。
思念比永恒的宇宙要久常,
比太空的殿宇还高昂,
比幻想之国还更加美丽,
焦急的心灵——深过海洋。
思念无边,无穷无尽,
你给我留下来的形象——
像似神灵塑造的一样,
使我永远把你记在心上。
你值得思念,但思念一词
无力表达我热烈的心肠;
可以说,思念似火在燃烧,
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激荡。
燕妮竭力打消马克思的猜嫉
自从1836年夏天马克思与燕妮举行秘密订婚仪式后,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两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经过了长时期的煎熬时间。对于燕妮在特利尔城是个非常富有教养、品貌具佳的姑娘,使在外读书的马克思自然常常地为猜嫉心理所折磨。为此,燕妮就竭力打消马克思对她的猜嫉,她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诉说道:“告诉我,你怎能怀疑我的忠诚?唉,卡尔,让旁的什么人超过你吧!我并不是不承认其他人的优秀品德,并不认为你是举世无双的,但是,卡尔,我是这么爱你,非言语所能表达,我怎么还能在别人身上找到任何一点值得爱的东西呢?唉,亲爱的卡尔,在你面前,我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从来都是白璧无疵的,可是,你仍然不信任我。不过,真奇怪,竟然有人向你提起一个没人认识的、在特利尔几乎没人知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