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温和的斗士(3)

另一方面,既得利益者也不会放弃抵抗。而吴敬琏的锋芒,令一些人不快,常常为他招来麻烦。一生参与数十次激烈论战的吴敬琏并未替自己申辩,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异常镇静坦然,他甚至没有表态,仅有供职的单位进行文字回应。此时,人们不经意间想起不久前他在报纸上对记者说过的那番话:如果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发表意见的时候是根据生意上的利益说话,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说话,就失去了基本的职业操守。

温和与激进的性格在吴敬琏的身上如此契合。无论什么时候,秉持操守的他都是不可能为自己进行申辩的,一旦涉及自身,这个慷慨激昂的斗士就会忽然变成弱不禁风的少年,温文尔雅。

客观评价一个人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尤其当他是一名公众人物的时候,外界的声音常常左右评价者的判断。回顾吴敬琏未竟的一生,他引起过争议,也激起攻讦,有人对他崇敬有加,也有人不以为然,肆意中伤陷害,这一切都与他的经济立场密切相关,是意料之中的事。但翻遍所有文章,不是流于赞扬的浅薄,就是沉湎于恶意的谩骂,似乎从来都没有出现统一的声音--他本来就是争议性的人物。

实际上,不光是吴敬琏,任何一名经济学家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人们之所以对其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因为立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

站在时代高度来考察吴敬琏的价值,一方面,他推动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特殊背景对经济学家的要求,如果没有吴敬琏,势必还有其他经济学家出现。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进程中,面对中国特殊国情,吴敬琏提出了许多本土化解决方案,譬如难能可贵的法治化。这对于素来缺乏规则、秩序和契约精神的中国,无疑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以吴敬琏一人之力,一定很难取得成功。它有赖于社会的长足进步,是时代给这个古老农耕民族立下的永恒命题。

吴敬琏的贡献在于,他总是先人一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以饱受争议的方式,打开窥视秘密的天窗。正如一家媒体对他的评价:“他的话常常引起波澜,而他的话又是经济发展中不能被忽略的声音。”无论支持他,抑或质疑他,人们心中都将埋下一颗种子,在未来生根发芽。

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个体的努力。2010年1月24日,吴敬琏迎来了他80岁的生日。满头白发的他,亲历中国经济的昏暗、探索、争论、迷茫和前进,仍以耄耋之身一次次向权贵资本发起挑战。

关于吴敬琏62年前的那次选择,美国诗人佛罗斯特在诗歌《一条未走的路》中描写的那一幕恰如其分:林子里有两条路,朝着两个方向,而我--我走上一条更少人迹的路,于是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