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永远背着哲学家的包袱(6)

教 育

德国教育体制并不关心塑造意志品质、灌输道德观念。其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在于用各种证书把你武装起来,以便将来在社会上赢得尊敬与晋升机会。

德国人接受教育起步较晚,于是完成得就更晚。小学生6岁入学,大学毕业时学生的平均年龄已近三十岁。

10岁的小学生之中,比较聪明的就进入“体操学校”(并非锻炼身体,而是锻炼头脑的),然后升入大学。所余者(大约占总人数的60%)进入其他中学,此后很可能成为学徒--在商店、银行,或者无论什么地方吧,接受非常正规的三年职业训练,每周还要到一家国立职训学校接受理论培训。对于许多人来说,训练之后就会直接就业。

在德国,通过了毕业考试就保证自动升入大学。而且可以选择任何你所喜欢的学科。如果你的平均成绩不够突出,或许你不得不等上几年,但多半不会拒绝你入学。证 书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德国人肯定人人经受过全面训练,有资格担当此任。人们渴望得到各种学位。大学学位深受尊敬,理当显眼地显示在人前。博士学位就更令人羡慕。只要你的博士学位是商业、财经、法律,甚至是医学的,在各个领域它都必能助你一臂之力。把某人称做“某博士博士”毫不奇怪,只要他的确拥有两个博士学位,这样称呼并无不可,同时为人的良好礼貌要求你必须这样做。

教育资格弥足珍贵,走到这一步才算登上万山之巅。如果碰巧遇到某个被称做“教授先生”的人,你该知道自己正在与一位真正的重量级人物打交道。通常教授资格极难获得:要求发表一篇内容复杂的长篇论文,在等待教授资格的岁月里每周为学生讲课(有时甚至没有报酬),而这一称号或许永远不会得到。

花钱买一张大学文凭当然就无须花费太多努力了,通常那些野心勃勃、急于就业的人才会这么做。几乎所有文凭都是有价的,只要你知道去什么地方(第三世界国家最为常见),而以这种手段提高自己的身份并不违法。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