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黎共浪漫(2)

巴黎的浪漫

巴黎的浪漫无处不见。地铁行进中会上来一位民间艺人,在过道的两根铁栏杆间挂起一张小幕布。随着录放机播放的乐曲,幕布后探出一个可爱的木偶小丑,手拿一枝玫瑰求爱。车厢内的乘客不过五六个,但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车到下一站,艺人便消失了,并不张口要人给钱。美国可不这样,地铁乞讨者都是理直气壮,声如洪钟。

美国和法国都是最具活力的国家。但这种活力的动力有所不同。我以为,美国的活力主要来自其国民对财富的执著追求。也可以说,贪婪是美国前进的动力。而法国的活力则是浪漫,是一种潇洒。法国人与意大利人又有所不同,法国人浪漫但并不奔放,而意大利人则是奔放而少浪漫。

除了偶尔在凯旋门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放羊,巴黎的工人还时常罢工。在巴黎人看来,罢工算不上革命,即使是革命,那也是浪漫的革命,没有暴力,也无人大惊小怪。有次油价上涨,法国工人又率先冲出来,数百辆大卡车浩浩荡荡通过凯旋门。英国人看不惯了,硬说法国罢工的工人不是落难公子,而是刁民的痞子运动,毫无浪漫可言。言外之意是,巴黎上下为什么不对罢工工人群起而攻之。这恰好从反面验证了巴黎人的浪漫。巴士底狱

巴黎街头的法国妇女不算漂亮,但大多穿着得体,风姿秀逸,称得上是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不过,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也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面。1789年,饥寒交迫的巴黎妇女集体跑到凡尔赛宫,裹挟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室回到巴黎,强迫国王在巴黎人民的监督下理政。

巴士底狱遗址是法国大革命的纪念碑。纪念碑很平常,很旧。纪念碑下堆放有一圈乱石,据说是当初巴士底狱的石头。巴士底狱原是城墙的一处城门,1370年按法国国王查尔斯王五世的旨意修建,为的是防范英国人的入侵。以后这里被修为堡垒,关押钦定的犯人。

不过,1789年7月14日,市民们前来攻打巴士底狱的时候,里面只关了7人。而且市民们原先并不是要来解放钦犯的,而是要寻找弹药,只是巴士底狱的头目过于傲慢,群众才愤而攻打。历史上的革命几乎都是必然的,但革命的导火索又经常是偶然的。

市民们攻打巴士底狱后,路易十六从睡梦中被叫醒(他打了一天的猎,鞍马劳顿)。路易十六昏昏沉沉地问身边的人:“是暴乱吗?”

左右答道:“不,陛下,是革命。”

以上对话有可能是史学家杜撰的,其目的是讴歌革命,鞭挞暴君。路易十六听上去像个暴君,但其实是个李煜似的亡国之君,整天醉心于打猎和修钟。

根据革命政府的命令,巴士底狱很快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堆堆乱石。但7月14日,攻打巴士底狱的这天,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