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我的醒觉(1)

菩提即本源清净心,

常自圆明遍照,

世人不悟,

只认见闻觉知为心,

为见闻觉知所覆,

所以不睹精明本体,

但直下无心,

本体自现,

如大日轮升于虚空,

遍照十方更无障碍。

——唐·《黄蘖传心法要》

说明:

菩提自性是人类本有的清净智慧,

它永远照亮着人生。

一般人不知道运用它;

误把见闻觉知的分辨和成见当智慧,

反而障碍了慧性的开展,

所以才看不清事物的光明面。

其实只要放下执著造作,

它又会像太阳一般,

照遍你绚烂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所作的茧里头。这个茧就是心中的“自我”,它包含了许多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我相(对自己的看法)、知识、情感和情绪等等,当然也包含了光明的毗卢自性。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由自我衍生出来,所有表现于情感的执著,情绪的变化,乃至快乐时的亢奋,忧愁时的悲郁,思考时的条理,取舍时的计较,都是自我的活动。

自我是我们待人处世、解决问题及追求精神生活的动力。它是过去经验的产物,也是自身智慧与环境作用的结果。它蕴藏着复杂的内容;般若与烦恼,理性与情感,全部融摄其中。

人唯有透过醒觉,才可能将“自我”去芜存菁,见光明本性,让自己从许多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过创造性的生活,得大自在。

自我的醒觉是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教诫之一。事实上,佛教的宗旨就是教人醒觉。人只有透过醒觉的功夫,才能从许多攀缘和苦恼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生活得自由活泼,有创意,有智慧。在精神生活的永恒之流上,抱着光明的希望。因此,醒觉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唯一出路。醒觉本身就是一种纯净的智慧和光明面。经由醒觉我们才化掉一切黑暗,化去一切障碍,化除一切病苦。

为了提升人类精神生活,促进自我的醒觉,早期的佛教经典特别强调无常、苦、空、无我四个基本观念和修证。其主要的内涵是人生无常,整个宇宙和现象是不断变异的,无从捉摸,不可靠,不能依赖的。正因如此,生活的本质是痛苦的,是漂泊的,是空无所取,不实在的。当然,所谓的自我也是虚幻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意识拼凑成的幻我,不可以把它视为如如实实,永恒存在的我。

然而,佛陀到晚年,最后演说《涅槃经》时,则又以肯定的态度,指出常、乐、我、净四个完全相反的观念。其前后是否矛盾呢?在有关佛经讨论的浩瀚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当我们远没有醒觉之前,我们必须以无常、苦、空、无我来看待自己,才可能放下攀缘,做到荡相遣执,转识成智的功夫,然后成就了见性的真常,品触到真正的喜悦和快乐(法乐),解脱一切虚妄的念头和业障,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个过程就是醒觉。所以佛陀的常、乐、我、净是他在圆寂前对着已经品触到自我醒觉的弟子们说的,而无常、苦、空、无我是对未悟见本性,还攀缘执著在我相中的弟子和为了追求虚幻的名利,尚堕于无尽苦海中的凡人说的。

自我在还没有醒觉之前,自己感到有一个确确实实的我;对自己的长相、兴趣、尊严、人缘、学问、财产、社会地位等资讯自动归纳成的“我”,有着清楚的印象。事实上,这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收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因此这个我是不可靠的,是生活的影子。如果把这影子当做我,就等于生活在虚幻之中,造成本末倒置,甚至会压抑真我,造成焦虑和生活上的苦恼与障碍。这就是佛陀教人要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的真正原因(见《金刚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