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长江沿岸的太平军(1)

第四章 长江沿岸的太平军

太平军于1852年11月30日从长沙撤围,在附近的城市益阳找到几千只船,于是越过洞庭湖,于12月13日攻下战略城市岳州。此地俯瞰着洞庭湖和长江交汇处。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大量军事装备,据说是吴三桂造反(1674-1678)时储备下来的,藏了175年,这也许是现代军事物资保存期限的最高纪录。

太平军顺长江而下,抵达坐落在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武汉三镇:汉阳、汉口和武昌。汉阳于12月19日陷落,汉口于第二天易手。太平军焚烧汉口之后,渡到南岸,围攻武昌。他们遭到的抵抗微不足道,武昌于1853年1月13日陷落。武汉的优越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帝国在那时最大的贸易中心。何况武昌又是湖北的省会,湖广总督的驻节地。这是太平军到那时为止取得的最大胜利,北京的朝廷陷入恐慌。太平军打算直杀北京。

太平军在武汉三镇取得的标志性胜利,既是由于当局的无能,也是由于太平军的技巧。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武昌无法和长沙一样严防死守,即使太平军轻易取得了已经储备了175年的军事装备?人们同样很难明白,为什么太平军没有试图驻守武汉三镇,将之作为一个根据地。相反,他们集结了成千上万的船只,承载号称50万人的部众,包括士兵、妇女和小孩,于1853年2月8日放弃了武汉三镇。[1]他们蔽江而下,一边在两岸抢掠,于2月17日攻克九江,2月24日攻克安徽省省会安庆,3月8日抵达南京城下。短短11天的围攻,这座重要的城市就于1853年3月19日陷落,城内的约2万名满人,包括妇女儿童,无一幸存。3月31日,镇江陷落,第二天,长江北岸的扬州陷落。这两座控制着大运河入口的城市,兵不血刃地落到太平军手里。于是太平军只用了52天时间,就顺流推进了1200多里,穿过了帝国的心脏,攻克了从武汉到大运河之间的每一座江边城市。自从离开长沙以后,他们未曾遇到有效的抵抗,而且走得越远,抵抗越小。当他们来到大运河旁的扬州时,他们似乎可以毫无阻碍地肆意纵横整个中国了。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有人在南京就未来的行动路线提出不同的主张。一些人赞成立刻进军北京,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挺进海滨的上海。对这一时期做过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如果太平军全军挺进北京,清廷投入战场的任何军力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进军,满人将会逃向满洲,清朝将在中国境内垮台。然而天王喜爱南京,决定在此建都。为了调和反对意见,他派出一支号称7.5万人的部队,由林凤祥指挥,向北突进。这支部队进行了一场最富戏剧性的战争表演,穿越安徽、河南、山西、直隶等省,一次又一次击败清廷派来阻击他们的官军,于1853年10月28日抵达独流镇,离天津不到40里。[2]他们被阻挡在这里,因为精疲力竭、遭遇抵抗而无法前进。他们逐步地后撤到山东,最终溃散,未能对战争的最终结果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