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北京教了几个月书,然后返回湖南,取道南京,拜访朋友陶澍总督。陶总督对左宗棠似乎爱之甚切,在访问期间,他提议两家定亲,请左宗棠把大女儿许配给他当时还只有5岁的独子。这件事顺利地确定下来。陶总督在2年后去世。他临死前做了安排,请左宗棠做他儿子的家庭教师,于是左宗棠肩负起教育未来女婿的责任。
与此同时,左宗棠开始对农业产生兴趣,全心研究耕作,尽管脚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尺寸之地。前些年他曾关心父亲留给他长兄之子的那个小农庄。他撰写了一本有关耕作的小册子。同时他继续研究地理学。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方面的兴趣绝没有扩大到世界的范围,很少超越天朝的疆域。对于左宗棠那一代的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就是与之有关的整个世界。但他彻底研究了自己的祖国,对山川、关隘、道路和距离等做了大量的注解,装订成好几卷手稿。他把这些注解编入一本描绘中国的著作。他在写作时似乎根本未曾考虑著作的出版,而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把他审读过的大量资料有序编排。《年谱》作者说,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骄傲自负的性格,极大地妨碍了他所遇见的许多人成为他的朋友。他下定决心弥补这个缺陷,特别注意待人和善友好。不过,他的这番努力,似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果。[4]
29岁那年,他成为忘年交陶澍之子的教师。他迁居湖南中部安化的陶家,在那里持续生活了8年。这对他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陶家殷实,有证据表明,他得到了一份非常优厚的酬劳。从这时起,左宗棠不再为穷困的幽灵所缠绕,而且不再依赖于妻家。陶总督身后留下了大量藏书,其中有一部乾隆治下制作的大型地图集,还有几大册笔记,是他毕生非凡努力的历史记载。左宗棠非常用心地浏览研究这些笔记,从中获取了许多智慧和经验。
陶澍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胡林翼。此人在官场上地位不低,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声望。他具有非同凡响的才干,得到皇帝的倚重,又是大总督曾国藩最亲密的朋友与智囊。胡林翼与左宗棠同岁,第一次见面就成为至交。在左宗棠等待机会踏入仕途的漫长岁月里,此人的友谊对他意义重大。尽管他决定不再参加考试,但希望仍然徘徊未去。
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时正在进行,左宗棠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展。每当听说他那些组织涣散、准备不足的同胞被少数英国人击败,他的屈辱感就增添一分。他给朋友、给他认识的少数官员写了很多信,提出如何赢得战争的建议。他写信给一位监察御史,请求对方把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作为备忘录提呈皇帝。他在这封信中说:"谓非严主和玩寇之诛,诘纵兵失律之罪,则人心不耸,主威不振。正恐将来有土地而不能为守,有人民而不能为强,而国事乃不可复问矣!"[5]当听说英国人已经侵占香港,他写下4首诗以表达愤懑;当听说和约最终签订,他心灰意冷,很想到山中隐居,度过余生。道家学说对中国人总是具有号召力,不管他们如何沉迷于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