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19世纪的中华帝国(4)

清王朝正在各个方面走向崩溃,只有一样东西十分坚挺,那就是它的虚骄--"临终前的骄傲"。这在不小的程度上归因于两次对外战争导致的麻木不仁的优越感。中国人认为国家之间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全世界不可能存在与北京皇位上的"天子"具有同等尊严的君主。满人不是这种观念的发明者。这个观念和中国一样古老,满人只是将它与帝国一起从明朝夺取过来。满人应负的责任是,他们未能在战场上成功地捍卫这种观念,未能在这场争论中胜出。在与西方人斗争的整个过程中,满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比汉人官员表现得更为坚定。

事实上,已有证据表明,几名受到西方国家影响的满人高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他们的汉人同僚要清醒得多,特别是在这场斗争的较早阶段。坐在"龙椅"上面的任何王朝所站的立场,都会与跟西方国家打交道时的满人一样。最终结果的差异,都只能由用于支持这种观点的武力所决定。这个古老的中国理念从根本上说并没有错误,那么错在哪里?错在不能够对他们所能召集的武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毕竟,没有任何理由说4亿人民不能就他们的对外关系制订若干规则。然而,只有占有优势的人才能成为规则制定者。

任何一个政府,被造反势力在人口最稠密、财富最集中的中心地区如此削弱,又被外国武力如此欺侮,必然会丧失领土。令人吃惊的是,在我们考察的这个世纪内,中国并没有蒙受太大的损失。首先失去的边远疆土是浩罕,它在1812年停止进贡。根据1858年、1860年和1881年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中国失去了下伊犁河谷、中亚伊息库尔附近以及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包括海参崴港在内的所有领土。尼泊尔和暹罗在1882年停止进贡,安南在1885年失去,缅甸于1886年割让,高丽和台湾在1894年丢失。中国被迫对贸易、传教活动与外国人侨居敞开国门,被迫允许在北京建立外国公使馆,她的海关被外国人掌握,来自各个国家的外国人在整个帝国都享有治外法权。她在对付多年的造反之后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秩序,但她经历了一系列屈辱的失败,先败于英国,接着败于英法,然后又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满人仍然留在统治的位置上,是因为欧洲势力的某种支持,以及汉人官员的忠心。到了世纪末,造反风云再次酝酿,十几年后,清王朝彻底玩完了"天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2.帝国政府

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帝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国家的首脑是皇帝,在理论上凌驾于政府各个部门之上。他是最高的法律制订者、法官和执行官,是一切荣誉和职位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教皇。作为"天子",他由天赋皇权来实行统治,地面上无人可以与他匹敌。从他登基那一天起,人们再也不能称呼他的本名。他选择一个帝号用于标明他在位的年代,于是帝号就有了纪年的意义。例如西历1835年对中国人而言是道光十五年,而西历1492年是大明帝国的弘治五年。皇帝死后被封为圣人,会得到另一个名号。严格按照中国人的理论,皇位的继承并非世袭。皇帝是"天子",他的话是天国之音,他会指定"最有资格的人"继承皇位。这个传位的任命,被看作皇帝在人间的最后使命。在实际操作中,他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就传给血族王子。不过,被指定继位的王子很少是长子。虽然中国人的传统理论认为皇帝的统治是天赋的权力,但同一个传统理论又认为,一个朝代的兴亡,取决于是否顺应"天命"。如果一位皇帝未能顺应天命,他就可以被废黜,由另外某个人来取代。没有一个家族永远享有统治"中央王国"的天赋权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