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的盗墓惨事(2)

据说,陈奉回京述职时,搜刮来的金银财宝货物数以万计,运载财宝的舟船首尾相连,长达数里。为确保万无一失,陈奉还特意为护送财宝而增派了大量士兵护卫。

明神宗虽然在政治上十分昏聩,可是在敛财上却很有经济头脑。他看着陈奉送上来的明显陵中的珍宝,马上就看出了陈奉的把戏。明神宗十分生气,再加上不时有大臣弹劾陈奉对湖广百姓的残暴统治以及他的盗墓罪行,明神宗决定好好惩治一下这个不忠的奴才。一方面是为了把自己与陈奉的种种恶性区分开来,平息朝廷以及天下百姓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杀鸡给猴看,借此,警告他的那些敛财官宦。

于是,陈奉一回到京城,明神宗就把他囚禁了起来,并对他施以酷刑杀死。罪大恶极的陈奉最终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对陈奉盗自己祖宗陵墓的行为予以默许的明神宗,也没能在死后安然地长眠于地下。连自己的祖坟都敢挖的皇帝实在是太昏聩了!

■ 乾隆帝偷梁换柱

盗墓与一朝之君联系到一块,或许不少人都可能觉得意外,这怎么可能呢?但为了一己之利、出于坏人风水的考虑,皇帝也未能免俗,做起偷盗勾当,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并不缺少。著名的乾隆皇帝,便干过这种事情。

乾隆,名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皇位,改元乾隆,为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继位时,清王朝已经过康熙、雍正两代70多年的治理,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康。乾隆励精图治,促进了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绝唱出现了,此即“康乾盛世”。乾隆在位60年,加上3年太上皇,为中国帝王中实际在位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是一位文治武功卓绝的帝王,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推向最后的顶峰。乾隆一生自负,认为自己功勋卓著,无人能及,晚年自号“十全老人”。

这位十全老人凡事追求十全十美,修建陵墓也不例外。他的陵寝——裕陵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设计精巧,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在陵墓材料的选择方面,乾隆也要求做到最好。当时清朝正处于巅峰时期,国力强盛,国库充盈,乾隆不惜巨资,遍寻天下优质木材作为自己陵墓地面建筑的材料。这些木材来自全国各地,不远万里送到北京。然而,乾隆最中意的却是明十三陵中的建筑用材。

在中国盗墓史上,乾隆该算是权力最大、最尊贵的一位盗墓者了,其盗墓动机亦堪称一奇,据说仅是为了盗取陵中的楠木大柱——偷梁换柱。

最初,乾隆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长陵祾恩殿的大柱用材是金丝楠木。金丝楠木是木材中的精品,可谓大器晚成,质地坚硬,木材表面光泽,不必髹(xiū)漆,气味芳香怡人,蚊虫不近,历朝历代都以其为建材中的极品。明长陵祾恩殿是中国最大的金丝楠木殿堂,这使得一心渴求精美材料的乾隆大为动心。刘墉、纪晓岚等人知道乾隆看上了明成祖朱棣长陵祾恩殿上的金丝楠木大柱后,遂竭力劝阻,方得保住了长陵。但乾隆仍不死心,金丝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安。

在一些大臣的谋划下,乾隆皇帝最终还是找到了借口,那就是修缮明十三陵。

负责这项工程的是当时的工部尚书金简和户部侍郎曹文埴。明十三陵的修建工程浩大,建筑结构合理,尤其是永陵,虽然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仍然风采如旧,只有局部需要修补。然而,修葺工程负责人却深谙乾隆的意图,以金丝楠木采伐殆尽为由,上表奏请长陵、永陵的地面建筑部分“拆大改小”,即将永陵的部分宫门、享殿拆除,缩小规模。这样一来,不仅使永陵焕然一新,还能剩余很多木料,而这剩下的木料自然被乾隆据为己有。据《大明会典》记载,永陵祾恩殿原为7间,左右配殿各9间,祾恩门面阔5间。乾隆五十年,拆后重建的祾恩殿变为面阔5间,少了2间,祾恩门也减为面阔3间。定陵祾恩殿面阔及间量也缩小了,柱网分布也与旧制不同。

民间广为流传“乾隆盗木”的故事,就是这次修陵过程中发生的。就这样,乾隆既盗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张扬了出去。皇帝盗陵的事件实属骇人听闻,最后,乾隆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竟然又导演了一出将自己发配江南的闹剧,不仅给臣子们一个交代,也为市井之间增添了不少谈资。

皇帝都是窃国“大盗”,清朝皇帝确实也喜欢“做贼”。自顺治皇帝始,多有拆毁明朝建筑建陵修殿的记录,据说都是因为看上了明朝建筑所用的优质材料。但敢“盗陵”的,只有乾隆。乾隆的裕陵后来也遭到盗掘,受尽凌辱,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