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桐桐2岁左右的时候,基本的日常用语都会了,但说得不是很清楚。我与妻子因为天天听这种童音,还能明白大概意思。若换成了别人,多半都听不懂。
为了使桐桐的话谁都能听明白,听见桐桐什么说得不对,我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但是,桐桐的改进好像不大。
有一次,我与朋友谈话,他讲起了自己的儿子。桐桐在一边听见了,也学着说:“儿几”,朋友听后问我:“桐桐说的什么呢?”
我感觉十分尴尬,等朋友走后,我就开始教桐桐正确发“儿子”这个音节,教了将近二十来遍,桐桐每一次都学了,但发音还是没到位,依然说“儿几”。
我十分生气,冲着桐桐大声说:“你怎么这么笨呢!”
桐桐看着我,有些害怕,努力张口想发得准确,但声音出来后还是“儿几”。我没有再继续教下去,但心里却不痛快。
后来,我特地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因为生理的原因,发音错误十分正常。
我为自己粗暴对待桐桐的行为后悔,以后再也不特地去纠正她的发音,后来桐桐说话就慢慢地清晰了。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一些并不是他主观上的过错,而是由于客观生理原因导致。
对于孩子的这类错误,你不必要求太苛刻,尽量顺其自然,这样在孩子身上存在的看似错误的东西,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减轻、消除。
孩子普遍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桐桐也不例外,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强烈。她不仅好奇,还喜欢探究原因。
有一次,我用手机播放歌曲。桐桐侧着耳朵,好奇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只听已经不能再满足她,她走到我面前要手机。
我以为她只是想更加清晰地听歌曲,就把手机递给了她,并叮嘱她要小心,不能摔了。交代完,我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等到我回来,看见桐桐正使劲地用手抠手机,还不停地拿着手机向别处敲打。我急忙上前,阻拦桐桐的破坏行为,质问她说:“你要干吗?”
“爸爸,我想看看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里面有没有小人。”桐桐抬头看着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错误。
我本来想批评桐桐一顿,但看她一脸懵懂的表情,知道那样做徒劳无功,有可能还会打击桐桐的好奇心。
于是我蹲下来,耐心地给桐桐讲了录音、播放等程序。
桐桐听后,虽然还不太懂,但已经不会再拆开手机寻找声音的源头,破坏行为也因此停止。
孩子小时候,对什么都感觉好奇,有可有因此产生破坏行为,把一些东西摔破、打坏。孩子正是通过这些行为,来了解各种物品,认识这个世界的。
所以,当你面对孩子所犯的这类错误时,要避免对他批评、指责,而应该给孩子耐心地讲解,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这样既能减少孩子的破坏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发展。
有些父母,经常抓住孩子的一丁点错误,对孩子大肆批评、痛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做事畏缩,什么事情都不敢去做。
朋友刘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特别追求完美,举一个例子,她家里打扫得十分干净,物品放得井井有条,刘娟要求女儿云云玩耍的时候,不能弄脏衣服;玩了玩具之后,每一件都要放回原处。
如果哪一次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刘娟就会数落、呵斥孩子,有时候还会没收玩具。
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朋友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女儿犯任何错误。这样时间一长,云云想做什么事情,都会先看妈妈的脸色,若是妈妈高兴,才会开口问,才敢去做。更多的时候,则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失去了孩子应有的活泼。
这样看,表面上孩子好像犯错误少了,但事实上,孩子一旦做事,错误会更多,挫败感会更强,有可能因此变得自卑。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对孩子,你不必要求得太完美。孩子正是通过一次次犯错误,一次次纠正错误,才得到经验,学到新知识,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所以,教育孩子,你只有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允许他犯错误,才能培养出更具发展潜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