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忍得一时之气,可免百日之灾。儒家与道家虽然“道不同”,但是在“忍耐”这个问题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道家则认为,忍耐是使自身远离灾祸的法宝之一。
集儒家的深邃与道家的机敏于一身的曾国藩认为,忍耐是让自己仕途通畅、青云直上的法宝。
曾国藩在几十年官场生涯中为自己建立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声望,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挫折与打击。能在这种境遇下立足,靠的就是一生奉行的“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为官哲学。
在曾国藩初任帮办团练大臣的时候,凡事雷厉风行,当时的他并不想去忍耐,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学会忍。
某日,湘军正在试枪,当时明明已经通知绿营军士不要从此处经过,但一名绿营中的军官却偏偏在此时通过此处,湘军未注意,将其误伤。
此后,绿营立即借机吹角执旗,列队准备要攻击湘军。当时城墙上的守兵实弹在膛,眼看一场同室操戈的悲剧马上就要上演,大变就在眼前。
曾国藩忍气吞声,将那名试枪的湘军拉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这才算是将绿营兵的哗变平息了下来。事后,曾国藩私下又去看望那名被打的湘军,对其进行安慰。
此时,曾国藩最大的困难,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清政府内部派系的矛盾冲突,湘军本身不受清廷重视,加上财政上的困难,曾国藩在为自己创立声望的过程中,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打击,这些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在这样困难的境遇下他能够立足,主要是他奉行了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为官哲学。
息事宁人,委曲求全是官场竞争的一种策略,曾国藩作为汉人,在满族享有政治特权的朝廷,能得到清廷的赏识和重用。和曾国藩采取的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官场哲学密不可分。曾国藩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在冲突发生时,他首先采取的是退让的态度。
鲍起豹素来与曾国藩不和,他在长沙任职后,便四处扬言曾国藩不应如此大肆练兵,更不能以军棍来惩罚清将。
对于这些来自同僚的非难,曾国藩早已极为愤慨,再加上骆秉章也在不停地责难曾国藩,此时的曾国藩简直是腹背受敌。随着曾国藩与偏袒绿营兵的湖南地方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如此下去的话,必然会有一天闯出大祸。
曾国藩对此毫无办法,最终只得一忍到底,带领湘军愤走衡阳。
“在忍耐中等待机会”是一句体现当时曾国藩身处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险恶无比的晚清朝廷中所提倡与切实运用的处世观。在当时那种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对于为官却一心想要树立圣人典范的曾国藩来说,这样的举动也是无奈中的无奈。
羽毛不丰者无法展翅高飞,曾国藩认为自己可以担当重任,“迥非畏葸者相比”,但是他的羽毛尚不丰满,无法与绿营军相抗衡。所以只好忍!
在积蓄力量之后,曾国藩又采取了各种措施,艰苦经营,最终建起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