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淡泊名利

自古以来,人们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就十分强烈,尤其是居高位者,每每容易在权力欲望中迷失,变得疯狂。

可是,曾国藩确认为:“为官应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中淡然之心,可见一斑。正是这种淡薄名利的心理,让曾国藩最终得以保身。

虽然曾国藩一生都追逐于官场、战场,但他的言行不乏高雅脱俗的表现:一是追求淡泊的生活状况;二是出仕后平静的内心境界。

淡泊者不求名利,曾国藩就此做出解释:“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也。此心多名快乐啊!而趋炎附势,蝇头微利,则心智日益蹉跎也。”

曾国藩是一个清醒的人,他认为:“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人生在乱世,世态发展皆在混乱之中,何谓富,何谓福,都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人生少取为好。

他不仅自己谨守勤俭之道,他还严格约束家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其淡泊之心境,可谓极矣。

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后,他没有像多数人那样张牙舞爪,反而更加谨慎持家。

同治六年五月,曾国藩在家书中劝告欧阳夫人说:“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长。”

在家书中,曾国藩十分透彻地看到了为官者所处的位置。他认为一个家族的生存、发展,根本在于勤俭耕读,而在外为官、为将、为相、为圣贤,并不是长久之计。

很显然,自古以来,像曾国藩这样做官做到一等人物的始终都只是极少数。他们的地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劳、谦、廉的居家之本才是永恒的。

正因为曾国藩看清了这些,所以他能够做到居官时不谋私利,治家时常虑忧患。曾国藩属于少年早达的人物,可他却能早早就为一生作打算。

在教育后代时,曾国藩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让儿子投身仕途,事实上,他两个儿子都走了另外的道路。

在儿子曾纪泽二十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写信告诉他,要多看西方的数学、物理,更要看西方的天文,所以他的儿子曾纪泽西学知识非常广博。

他的二儿子曾纪鸿更是特立独行。曾纪鸿十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写信告诉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曾纪鸿特别喜欢数学,后来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那个时候,圆周率后面推断的数字大约是四十余位,曾纪鸿反复推算,竟推算到了一百多位。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曾国藩的教子方法可谓超凡脱俗。经过曾国藩的一番劝诫,儿子们都心悦诚服地用功读书,最终都学有所成。

从曾国藩教育后代来看,他无疑跳出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其做法多少可见他有让家族“上岸的打算”,这和他那种淡泊名利的心境是有关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