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舍学习北京话(2)

粉碎“四人帮”之后,老舍是最先解禁的第一批作家,他的《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很快“重见天日”,虽说是“重见”,对我们这些在“文革”中读完中小学的青年来说,确是“首见”,非常新鲜。坦率地说,我第一次看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的剧本并没有感到特别激动,只是感到琐碎,感到一些无聊的人在说一些无聊的话,于我心中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期待相差甚远。那时候北京人艺上演的话剧是郭沫若的《蔡文姬》,没有电视,有广播放演出的录音,我们喜欢听郭沫若带诗味的话剧。但等我读《骆驼祥子》时,我被祥子的命运打动了。在我以前阅读的小说中,从未读过像《骆驼祥子》这样以所谓“中间人物”为主角的作品,也从没读过这样零度感情呈现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小说,我也不明白文学史为何说它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如果这样的话,批判现实主义是不是比现实主义更有力量?或许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现实主义的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才会有“新写实”之类的话题,其实“新写实”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老舍式的现实主义上面来,当然融进了新的技巧和观念。

这是后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小说的语言,在这之前,我常常听人说“学生腔”这个词,我并不是太明白,我甚至觉得那些学生腔还是一种文采呢 !可我读了老舍的小说之后,明白了什么是学生腔,明白了什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不是文采,小说是生活。记得《骆驼祥子》的开头这样写道:“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地道的口语,地道的北京话,没有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子,也没有做出一副学问家的样子,像是聊天,又像是侃大山,完全是生活化的叙述。老舍小说发出的那种特殊语言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后来又买了《离婚》《二马》《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一本一本地看,着了迷。更重要的是我对北京话的表现力简直推崇备至,我在老舍小说中不仅找到了“敢情”一词,还发现“敢情”除了“那敢情好”的语义之外,还有另外的语法,比如《骆驼祥子》中:“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儿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这儿的“敢情”是指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和“那敢情好”的“当然”之意不同。

读书导航